一帶一路、華為的歐洲門戶都在他轄區 梅克爾黨內接班人仍信中共會變好

國際

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執政黨「基督教民主聯盟」(CDU)日前選出新黨魁,59歲的北萊因─西發利亞邦(North Rhine-Westphalia)總理拉謝特(Armin Laschet),翻開德國政治新篇章。

身為梅克爾長期的堅定盟友,拉謝特被視為「梅克爾主義」(merkelism)正統繼承人,將繼續梅克爾的中右保守路線,包括與中國保持友好且緊密的貿易關係。

拉謝特出線,而非對中強硬的德國國會外委會主席洛特根(Norbert Roettgen),讓北京鬆了一口氣,儘管拉謝特還不是基民盟拍板定案的總理候選人。

黨魁友中讓北京鬆口氣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litico》曾就「中國政策」訪問拉謝特,關於「歐洲相信中國終究會走上西方的自由主義道路,這種想法是否過於『天真』」,但遭到拉謝特反駁。

拉謝特指自己90年代以議員身分和一名部長首次訪問中國時,中國還處於快速成長初期,在德國的幫助下發展,如今「我們看到中國有長足進步,歐洲企業也因密切的歐中貿易關係獲益,我不認為(期待中國自由、民主化)很天真」。

拉謝特強調,面對躋身世界強權的中國,「我們必須用現實與自信的態度面對」,當被問及北京劣跡斑斑的人權紀錄,拉謝特不否認貿易總是伴隨政治對話,然而德國「不能只與遵循我們社會模式的國家貿易」。

拉謝特的態度透露德國及歐盟在「後梅克爾時代」的對中政策,中國將之視為「吉兆」。

《南華早報》亦指拉謝特與中國淵源頗深,作為德國工業中心北萊因─西發利亞邦總理,拉謝特與北京長期建立經濟與工業合作關係,且中國電信巨頭華為的歐洲總部、「中歐鐵路」終點站杜伊斯堡(Duisburg)皆位於該邦,後者被視為一帶一路的歐洲門戶。

梅克爾離開,梅克爾主義留下

拉謝特與去年9月上任的日本首相菅義偉有異曲同工之妙,兩人都繼承(或有望繼承)一名長期執政、足以代表一個時代的國家領導人。

而拉謝特與菅義偉之所以受到青睞,都不是因為他們想要大破大立、力圖改革,而是堅定承諾他們會「延續」前任領導者的主要政策。

於是所謂「後梅克爾時代」、「後安倍時代」,看來仍會是梅克爾和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政府的延伸。

另一方面,拉謝特和梅克爾同樣對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有諸多批評,拉謝特甚至在黨主席競選演講中要大家「謹記美國民主危機的教訓」,即美國國會暴動及社會分化亂象。

有些人期待,候任總統拜登(Joe Biden)上台後有望修復美德關係,然而儘管拜登主張與盟邦合作,在美國政治、疫情雙重動盪下,拜登政府是否有餘力和意願高度涉入國際事務,還得打上一個問號。

德國最大黨憂失去「梅粉」

梅克爾的高人氣對任何繼任者而言,都是一堵難以齊名的高牆,而拉謝特做為基民盟黨魁確實有望繼承總理大位,領導歐洲最強大的國家,但他並非唯一人選。

2005年上台的梅克爾已出任總理15年,將於今年9月國會大選後卸任,目前民調顯示梅克爾的基民盟仍有最大勝算。

根據《紐約時報》引述德國民調,基民盟支持度為37%,其後依序是綠黨20%及常與基民盟聯合執政、中間偏左的社會民主黨(SPD)15%,極右派德國另類選擇黨(AfD)則是10%。

然而,許多民眾支持基民盟的主因是梅克爾,拉謝特自承人氣比不上梅克爾,因此梅克爾的離去會對基民盟造成多少衝擊,目前無法確知。

因此,基民盟將於今年幾個邦議會選舉試水溫,看拉謝特的「吸票」能力如何,再決定總理候選人,拉謝特的勁敵包括民調高他兩倍的巴伐利亞邦總理暨基社黨(CSU)黨魁索德(Markus Sö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