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草地上 現代舞與跳鼓陣交融的「附近」之旅

地方教育

「我家在青草國小後面,平常最常看到的是一群野狗!」翠綠操場上,12位身著黃衣白褲的孩子伸展肢體,重現心中的日常風景。隊形變換,他們踏出一張虛擬地圖,引導觀眾認識校園周遭的水田、廟宇、曾文溪。隊形再變,他們拿起熟悉的頭旗、鑼鼓,踏著輕快步伐,念起改編後的在地古老童謠〈龍眼乾〉:「龍眼乾,跳鼓啦,跳鼓衣,跳鼓鞋,拿椅仔拜草地⋯⋯」。

現代舞結合地方藝陣

十一月二十八日是安南青草國小的運動會,也是這群跳鼓陣成員在臺南藝術節《舞陣漫步》計畫的「成果展」,從日頭炎炎到秋風起,孩子們與駐地藝術家黃懷德共度十九堂工作坊,踏查地方記憶、生態,融進熟悉的跳鼓陣、新學的現代舞概念中。第二十堂課,他們是表演者兼小嚮導,在舞陣演出後,還領著客人認識校園老樹、回家路過的柑仔店,走進他們的生活。

跳鼓陣練習

「與學生共創的舞陣,是希望他們用肢體展現他們的『附近』。」三十五歲的黃懷德是雲門2編舞家,在彰化長大的他憶起還沒有手機的童年:「會比較在乎附近發生了什麼,留意路邊的樹、路過的狗、參加醒獅團舞龍。現在手機的刺激大,盯著螢幕就過一天,這沒有好壞,但我們想提醒觀眾,當你抬起頭,身邊有這麼多簡單事物能讓你快樂。」

《舞陣漫步》是臺南藝術節策展人周伶芝發想,她從以往藝陣傳習的經驗發現,偏鄉孩子常羨慕大城市,覺得自己的生活環境沒什麼好說。藝術節的策展概念是扣連地方,她想找規模小、不在主要城鎮的國小,以當代藝術為媒介,讓學生把地方的脈絡、生態價值、歷史爬梳一遍。

臺南是藝陣之鄉,藝陣與舞蹈有直接關聯,跳鼓陣有節奏、樂器、步法,較易轉化為現代舞蹈;其涵蓋八卦陣型的特性有助於在創作時建立空間地圖。位處曾文溪畔、地貌豐富的青草國小,因此成為計畫主角。

舞陣中重現家鄉風貌

黃懷德對青草國小跳鼓隊的第一印象是質樸,「一種很素的感覺。」長期與專業舞者相處的他設法進入孩子的世界,請學生帶他踅庄頭,分享生活中的三太子、黃牛、野狗、黑面琵鷺,聲音工作坊講師黃思農則帶孩子玩聲音。

最重要的創作基底,是學生最熟悉的陣頭。距青草國小五分鐘車程是地方信仰中心—土城正統鹿耳門聖母廟,三年一科的土城香是名列南瀛五大香的地方盛事,小朋友自然而然和大人追著香陣跑。當地聚落各擁特色陣頭,例如青草國小所在的青草里,就以藝閣性質,相傳能祛災保境的蜈蚣陣著稱。

2000年,青草國小成立跳鼓隊。這個跟隨頭旗領導與花鼓節奏變化陣式,講求身體律動與團隊默契的傳統技藝,被稱作是臺灣最原始的樂隊形式。跳鼓陣的起源眾說紛紜,其中一說為當年鄭成功在臺練兵準備反清復明,吸引各路豪傑齊聚比武,賽事中有鼓者一面擊鼓,一面跟著比武者跳躍進退,讓氣氛更熱絡。鄭氏政權覆亡後,不願事清的豪傑歸園田居,助威的單鼓轉變為陽剛的「大花鼓陣」,再演變出表演性質濃厚的跳鼓陣。

數百年後,距鄭成功登臺地點不遠的青草國小也響起跳鼓陣的鑼鼓聲。七十五人的小學校,有六分之一學生參加跳鼓隊,除了體能變好,也可看到養成的團隊精神與領導力。每年的土城聖母廟迎春牛、全國民俗體育賽事、地方民俗活動,都能看到青草國小跳鼓隊的身影。

跳鼓隊教練黃名宏是七股人,從小參與南瀛五大香之一的「西港香」。2003年在香陣中認識以西港香做為博士論文的法國人類學博士艾茉莉(Fiorella Allio),感慨一位外國人竟把刈香文化摸得比在地人還透。陣頭是香陣主體,他就此栽入研究,請調到陣頭文化豐富的內門教書,下課後往返西港,參與當地的宋江陣、進而成為教練。

讓跳鼓隊永續傳承

黃名宏六年前調到青草國小,行政職外的任務就是指導跳鼓隊。他自承並非跳鼓陣專家,是與學生教學相長,並建立「舊跤牽新跤」學長姐制,讓跳鼓隊永續傳承。帶學生與訓練陣頭不同,該有的規矩與扎實身段不能少,表演形式就不必墨守成規。他帶學生發想舞步,體驗不同創作形式,培養出興趣才會持之以恆。《舞陣漫步》將跳鼓陣結合現代舞,他予以支持,文化就像海洋,兼容各種元素。

看著在舞陣中重現家鄉風貌的學生,長年推動本土教育的黃名宏很受感動。一個地方住久了,難免見山不是山,舞陣共創的二十堂課,給學生以新角度探索生活環境的機會,一個扣連生命經驗的在地創作,從這片草地長出來。

本文轉載自《美印臺南》第55期。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美印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