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小事》一窺神秘歷史面紗與豐富自然生態:慈湖轉型進行式

休閒生活

慈湖從日治時期的埤塘,到先總統蔣公陵寢,至今逐步開放,讓遊客得以一窺神秘歷史面紗與豐富自然生態。

原來的大溪公會堂,改建為蔣公行館,近日修復活化,以「木生活館」成為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的成員之一。曾經蘊含威權意義的空間,結合周邊的生態和觀光資源,邁向公共化,新風貌的慈湖,等待更多的重新發現。

山水美景之所以遊慈湖

有別於公領域的形象,先總統蔣介石喜愛遊覽各地,尤其愛山水,研究《蔣介石日記》多年的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劉維開指出,「蔣先生清楚區分工作與休閒,在慈湖的時間,除了習慣每日在附近固定散步,也時常安排休假,前往角板山等地遊訪,期間不處理公事。」喜歡山與水的蔣介石,在台灣的日子,最常待在桃園,角板山至慈湖依山傍水,正是適合散步的路程。

慈湖園區的公共化,山、水、步道、建築,讓那段蔣介石生活與遊覽的時空展現在遊客面前,是政治形象之外,日常角度下的歷史。與陵寢接壤的慈湖紀念雕塑公園,目前有著247尊雕像,慈湖園區導覽隊長李莊斌說,「這裡主要收銅像,以及名家雕塑。」沿著水畔步道,來到「慈湖水舞」,從今年中秋到2021年3月舉辦夜間燈光秀,七彩燈光與獨創的音樂,創造出彩繪的奇幻效果,提供多元活潑的觀光元素。

慈湖陵寢、後慈湖、慈湖紀念雕塑公園,以歷史底蘊、自然美景吸引旅客造訪,也透過光雕等新嘗試,創造不同觀光能量。

管制50年造就生態秘境

從慈湖園區的導覽服務站搭乘接駁車,抵達百吉隧道口,就會來到後慈湖步道入口。「後慈湖」是發源於白石山的小溪澗,至今仍具有灌溉作用的「龍過脈埤」,與慈湖以水圳相連,過去屬於管制區,外人難以進入,也因此有著極為豐富的生態。

1962年,蔣介石預備執行反攻大陸的「國光計畫」,指示於後慈湖地區興建戰時指揮所和5棟辦公處所,全區列為軍事管制區。直到2000年後慈湖才正式撤軍,並在2009年對外開放申請入園。而當年的5棟廳舍,至今有做咖啡廳之用,有復刻蔣家過往的居家生活空間,在導覽員的娓娓道來中,故事更為鮮明。

每日有固定梯次可報名的導覽,從生態到歷史都相當精彩。自肖楠木森林步道拾階而上,陽光穿透高聳的樹梢,劃下獨特光影,園區中有錯落的樟樹、相思木、馬告,鍬形蟲、藍鵲、人面蜘蛛,或發現山壁洞穴的穿山甲、復育了不同種類的螢火蟲,對後慈湖園區草木如數家珍的李莊斌說,「今年因為疫情停開,前幾年桃園市政府都有開放4個梯次的夜間生態觀察活動,能認識螢火蟲、蛙類,還有貓頭鷹。」春季是導覽員最推薦逛後慈湖的季節,櫻花、李花相伴,湖光山景映入眼簾,夜裡螢火蟲圍繞,如夢似幻。

走進歷史「國光計畫」的歷史瞬間,實體呈現當時的指揮體系規劃,是歷史研究的珍貴史料。

從行館走進大溪生活

下了山,往大溪老街前進,舒適平坦的步道串連不同型態的歷史建築。「整個大溪,就是博物館。」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長陳倩慧這麼說,「博物館群的核心理念,是運用現地空間進行策展,經營文化內容,並與在地居民發生關聯。」大溪木博館活化了包含「木生活館」在內的10棟公有館舍,還有整修中的農會倉庫及宿舍群,從另一角度展現歷史空間的轉型可能。

一棟建築的身世,可以在日治時期分為洋館及和館兩棟建築的「大溪公會堂」,到戒嚴時期管制森嚴的「蔣公行館」,將內部高架木地板及拉門移除,並改建為蔣宋美齡習慣的洋式風格,並增加壁爐與煙囪形成特色;如今洋館成為「木家具館」,而和館以「木生活館」展開新身分。揉合不同歷史記憶的元素,見證歷史遞嬗,空間邁向再次公共化,與在地的「木藝」生活更加緊密連結。

熟悉後慈湖生態的導覽隊長李莊斌,每次前來還是會有新發現。

不只是「蔣公行館」的活化,每個館舍空間都帶有歷史意涵,例如蔣公行館時期,為提供相關人員進駐,大溪武德殿成為憲兵隊宿舍及行政空間,周邊增建許多生活空間。新修復的「多功能教室」,從梁木、窗戶到留下的一道紅磚,訴說2戶曾為蔣公行館工作人員家庭的60年光陰。陳倩慧說,「夷成平地很快,但留下故事是困難的。」木博館希望盡可能留下不同時期的空間線索,讓每段歷史都能被記憶。

各場館的修復活化,不僅讓當年的生活空間公共化,也對應不同的木產業主題,與大溪生活的緊密結合。如今,博物館群一帶已成為在地居民日常的公園。而專業團隊設計的夜間照明燈光,更為承載無數歷史記憶的館舍增添另類魅力。

木家具館曾為大溪公會堂、蔣公行館,保留紅磚與水平線條的建築風格,大溪木藝生態博物館也透過「建築擬人化」,讓建築說自己的故事。
木家具館旁的志清亭,是日治時期皇親貴族來到大溪公園遠眺風景的納涼亭,也是蔣介石和家人休憩的所在,今日則成為居民閒暇的好去處。

空間轉型的各種可能

「生活史往往更能反映政治人物的性格,幫助理解在每個時間點的決策原因。」劉維開這麼說。透過空間的開放和轉型,像是後慈湖園區和木生活館的活化,在空間中展示人事物的時代背景;走進日常生活,不僅有助於對事件的理解,更讓喜愛自然或文史者,透過空間參訪,在觀光的凝視中,瞭解大溪的過去與現在。

窄小的通道、氣窗、地下室,還有地上的一道紅磚,木博館的建築群修復保存建築過程中,為建築的身世留下歷史線索。

公共化空間轉型進行式,結合豐富的生態,厚實的歷史背景,都是展現慈湖風采的觀光資源。走進大溪,走向慈湖,愜意地在綠意盎然的樹林裡深呼吸,或順著平坦舒適的舊時建築散步,來一趟人文歷史的空間體驗。

本文轉載自《桃園誌》。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