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複利與槓桿 讓你越花越有錢

書摘

如果要我認真挑選人人在大學畢業前都應該上的兩門課,我會不假思索推薦財務管理和風險管理。因為:

學會風險管理:你能逐漸釐清最終自己要什麼,並且越來越幸運。

學會財務管理:你能清晰掌握這一生的金錢命運流動,依此去設計人生中的每個決策,甚至開對槓桿,閃過大大小小的坑。

財務學是有關「未來」的學問

猶太人的財富為什麼能稱霸全球?因為這個民族從小教育孩子掌握未來的學問。而其他民族,只活在當下。

最顯著的差異就是管理金錢的概念,如「儲蓄」、「借貸」。

若要談華人最稱讚也最為自豪的美德,我認為就是儲蓄了。這個習慣在華人價值觀裡面貫徹得很徹底,在華人界賣最好的保險也是「儲蓄險」。

「儲蓄」的好處是能抗風險。當你手上有現金,做事就能夠堅定,安心。但是也有壞處。如果你的觀念就是節儉,能省則省,買東西只講究C/P值,認為理財與儲蓄是能夠致富的唯一道路。

那麼很抱歉,你可能就跳進了一個你不想跳進的陷阱。變成金錢的奴隸,無法脫離用時間換錢的迴圈。

儲蓄不會讓你更有錢,懂得花錢才會

聽到這句話,你可能會很震撼。但實際上這件事也沒那麼令人意外,在這世界上有人是透過講究C/P值、省錢儲蓄得到財務自由的嗎?

我想恐怕很少,而且就算有,也可能是到了五六十歲以後才達到。最終他得到的可能還不是財務自由,只是有兩三百萬的積蓄,至少不愁吃穿而已。

難道你不覺得奇怪,為什麼有些人在三四十歲就開始累積財富,而且越花越有錢?

因為他們懂得用「槓桿」。

「槓桿」這個詞在華人文化裡很少見,如果有,通常也是與「高風險」這樣的字眼掛勾。其實槓桿就藏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你沒有察覺。

我人生最正確的一個決策:用信用卡買Aeron

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兩種槓桿,一種叫產品槓桿,一種叫金錢槓桿。

產品槓桿:好的產品、好的服務。

金錢槓桿:信用卡、貸款等等。

當年我還是程式設計大神時,有很多年輕的程式設計師問我,我人生最重要的一個決策是什麼?

他們可能期待我的回答是挑對了一間好公司,選對了一個好老闆,看了一本好書,上了一門好課。但我的回答很奇葩:「刷信用卡買了一張Aeron椅。」

我剛出社會的時候就很喜歡我的工作,也就是當程式設計師。但我一直遇上一個問題,家裡與公司的椅子不好坐,可能一天沒上完八個小時,我就腰痠背痛,程式寫不下去了。假日就算在家裡想寫程式碼或看書,也是在椅子上坐一下就累了。

於是有個朋友推薦我使用神椅Aeron。這把椅子據說是歐美技術新創公司的標準配備,每個員工都有一張,很多美劇裡面也都有這把椅子的蹤跡。這把椅子號稱坐了不會累,坐過以後也不會想再坐其他的椅子。

當初這把椅子要價45000,而我當時的薪水才42000。我實在太想要買這把椅子了,但是買不起。本來想刷信用卡然後慢慢還,可是卻發現,如果信用卡掛上這一把椅子,我就用不了信用卡了。

於是我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去申辦了一張新的信用卡,然後用36期分期買椅子。如此一來,每個月只需要還1200元左右而已。

就是這個決定改變了我的一生。買了Aeron之後,工作效率大增,甚至超過同齡人,所以加薪的速度非常快。還沒有到12個月,加薪的薪水就足夠讓我還清這張椅子的款項。而且還清之後,我又買了第二把,家裡和公司各放一張。

我閒暇的時候幾乎都坐在這張椅子上,連坐十幾小時不會累,技能累積的速度自然更快了。

我在這一招吃到了甜頭,以後都如法炮製。買電腦、進修也一樣,電腦只買當時最好的Macbook Pro,並且願意花錢去上厲害老師的課。

為什麼呢?因為我理解到好的器具、好的課程,本身就是一個極佳的槓桿。

好器材讓你效率大增。

厲害的老師直接讓你少摸索很多年。

只用幾萬塊就可以買到人家花了幾百萬、幾千萬打造出來的效率,實在太值得了。

為什麼買器材不要追求C/P值?

我媽是個非常節儉的人,對於我「浪費」的金錢觀一直不以為然。她見到我竟然越花越有錢,也是目瞪口呆。

一般來說,我在購買器材上只有一個原則,我只買貴的、好的、實用的。為什麼呢?這要回到貨幣的原理。

為什麼省錢存錢不會致富?因為貨幣代表的是你付出勞動力所創造的價值,被儲存在一個單位裡。但這世界上有一種現象叫通膨,通膨會讓你的獲得的貨幣價值變小。

每個穩定國家的通膨率大概介於大於1%至3%之間,也就是剛好抵銷通膨。而我們認為儲蓄是「存」在銀行裡,銀行「不做任何使用」,每年派發給我們1%至3%的利息。

這是一般人的想像。真實的情況是,儲蓄等於銀行跟我們借錢,約定利率1%至3%,再用每筆3%以上的利率借給其他人,賺取差價。如果你將錢存在銀行裡面,等於是不會產生任何膨脹效果。

所以你想要變得更有錢,就要主動拿錢去投資。

我講的並非是讓你去投資股票或是房地產,而是要說,最少你得投資你自己。要變得有錢,就要提高自己每分鐘能創造的現金能力。

一個人不會無緣無故擁有這種超能力,但是可以靠兩種方法讓自己變得更高效:

學習

買器材

器材本身是為特定服務打造成的產品,專門用來提升效率與時間。按照經濟原理,分成貴的與便宜的。理論上,不論是買貴的器材還是便宜的器材,都能達到提升能力的效果。但是兩者中間存在一個隱藏的差異:

貴的器材在用完之後,能賣到二手市場。

便宜的器材用完賣不掉,甚至送不掉。

那就會產生一個很大的區別。如果你的器材在購買一年後賣得掉,而且能用八折賣,那等於你是用20%的價格付了使用費而已。你買的器材賣不掉,就是付了100%的使用費。

買便宜的器材,花完錢,錢就是不見了!無法把價值儲存在物品上。

從這樣的道理來看,其實最大的浪費就是買便宜貨,因為它不能再交易,甚至拿去送人,別人都不會收,連人情價值都不剩。

我在添購辦公室器材時,也幫同事買了Aeron。理由是提升大家的工作效率,但是隱藏原因是Aeron很保值。買一張Aeron椅,用過多年後還能以六七折賣掉。相當於現金,隨時能套現。

你不是把錢花掉,而是把現金轉換成資產

為什麼我們在添購設備上應該要買好設備呢?

在會計上,家具是固定資產,股票與現金是流動資產。但是如果你買貴、熱門、容易賣的器材產品,那麼它其實跟現金沒什麼兩樣。

從會計的觀念來看,我們用現金購買器材,資產實際上並沒有減少,而是你的現金資產被花掉了,你的固定資產增加了。這個想法與一般人以為錢花掉了就是不見了大相逕庭。

所以你的總資產在購買的當下完全沒有下降。什麼時候才會真正下降?會計上有所謂折舊攤提,比如說一個物品用五年後壽命就終結了,此時價值會下降歸零,也就等於一年貶值20%。

當資產對你不再有使用價值的時候,你有兩種選擇,一是扔了它,一是賣了它。當你賣不掉時,也只能扔了。

但如果你買的是「能流動」的「固定資產」,結果就完全不一樣了。所以,只要你的手頭現金足夠,就應該多買這些厲害的設備,因為這算是租賃借貸。而且你買了設備,享受了好處,當下可以創造出價值。

假設A和B是同性質的設備,A要一萬元,B要五千元。前者可賣,後者不可賣。前者可創造出五萬元的價值,後者能創造出兩萬元的價值。一年後,A以原價八折8000元轉手賣出,B卻賣不掉。這時候你想一下,買B是不是浪費錢?使用A一年後賣掉,等於只付了2000,其實也就等於租來使用而已。

所以為什麼有錢人常常在買新工具,因為這會增加他的賺錢速度。而你卻認為他鋪張浪費。所以兩個南轅北折的用錢觀念,拉深了兩者的財富累積速度。

適度槓桿能讓你超越時間維度

既然買Aeron是一個正確的選擇,為什麼還要加上用「信用卡」買呢?因為 一把Aeron椅要價45000,我當時的月薪只有42000。如果我要存錢買Aeron,以一個合理的存錢速度,我一個月要存5000,連存9個月才買得起。

要我在現實生活中省吃儉用省出5000元,我得放棄很多事情,包括去上課、買書讓自己成長,時間長達9個月,等於抑制了9個月的成長值。

如果用信用卡分36期去買這張椅子,就完全不用改變生活方式。這筆錢是我「向未來借來的」,我用「向未來借的錢」買了「現在的器材」,賺了「更多現在的錢」,又還了「未來的錢」,剩下更多「未來的錢」。

不到一年內我就獲得加薪,甚至可以輕鬆買下兩張Aeron椅。

這並不是一個月薪42000的程式設計師能做到的事,但是我用了這個槓桿方法,輕輕鬆鬆在一兩年後拿到月薪70000的工作。

在華人的概念裡,儲蓄是美德,借貸是萬惡。但我覺得借貸其實要看你買哪些東西,如果你是借錢或存錢去旅行享受,這項決定很可能不能幫你創造出什麼價值。這樣的借錢槓桿行為,實際上會直接消耗你的未來的現金。

但如果是刷信用卡去買Aeron這種可以幫你提升效率的神器,不用一年,你的效率就能增長3到5倍,薪水也能倍數增長。用未來的錢,幫你創造當下的增長。

花錢大家都會,但你要學會怎麼花錢能製造效益。

你不懂花錢,甚至只會存錢,買便宜貨,你只會越來越窮。有錢人懂花錢,越花越有錢。

怎麼改變?學習基本財務觀念,擁有借貸、租賃、複利的概念,你就能夠超越時間累積資產與能力。這個概念不僅適用於金融,也適用於職場與商務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