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墜樓事件頻傳:防墜有「1不4要」燕尾夾、牌尺也能發揮大功效!

教育

台灣生育率下滑,去年新生兒僅16萬5249人,創下歷年新低,每個孩子更加是國家的寶貝,不過根據衛福部統計「事故傷害」長期為0-14歲兒童的主要死因,有人問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為甚麼10年來兒童事故傷害沒有明顯下降,她黯然地說,「我想陳部長(衛福部長陳時中)如果每天都在電視機前說,每天有幾個孩子因為事故傷亡而死亡,可能重視的程度就會更高吧!」。

靖娟基金會每年都會對兒童事故傷亡的新聞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2020年,排除兒虐、性侵等類別,有279件兒童事故新聞,共57死、288人受傷。

尤其去年居家墜樓事故多達15件,是2019年的4倍之多,靖娟基金會呼籲營建署應修改建築技術規則,也提醒父母杜絕孩子墜樓有「1不4要」。

279件兒童事故新聞,兒童居家墜樓暴增

分析死傷原因,前三名分別為交通事故(96件)、照顧疏忽(46件),及建物/設施安全(37件),而事故有近6成為6歲(含)以下兒童,顯示照顧者相關知能有待提升,並應增加風險意識。

在建物/設施安全的分類中,兒童在家中墜樓的件數為15件,將近是2019年(4件)的4倍,造成8死7傷。

林月琴強調,這些數字都是有媒體報導的件數,實際發生的情況應該更多;兒童在家中墜樓的主要原因不外乎是想找大人或玩耍,所以她提醒家長不要讓孩子獨處。

除了時刻照顧,環境改善也很重要

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亦規定6歲以下兒童或需要特別看護之兒童及少年,不得使其獨處或由不適當之人代為照顧,「不適當之人」也包括7歲以上未滿12歲之兒童。

林月琴指出,獨處不是只有家長外出在家,有時候媽媽在洗澡,放小孩在客廳,也有很大的潛在風險,應該隨時注意跟孩子不在同一空間的危險性。

除了時刻的照顧外,環境也應該進行調整。林月琴說,美國紐約州曾推動「兒童不能飛」(Children Can't Fly)運動,規定全市所有有10歲以下兒童居住的公寓窗戶都必須安裝圍欄,短時間內,兒童從窗戶墜樓的案例數就減少50%。

因此,她呼籲,營建署應再度修改「建築技術規則」,避免兒童因採踏、攀爬而墜樓。

林玉琴指出,由於2007年兒童墜樓事件頻傳,民眾要求營建署修法,可是只限制不得設有「可供攀爬的水平橫條」,因此建築師就只有沒有設計水平橫條,但我們聚焦的是「不能夠攀爬」,實務上有許多牆面設計為突出物、孔洞或鏤空雕花,導致兒童仍有因攀爬此類設計而墜樓的風險,期盼政府能積極修法。

林月琴強調,陽台高度不可低於120公分,因為6歲孩子50分位約115公分;鏤空的設計容易攀爬,應修建築設計規則。(圖片來源/靖娟基金會)

防墜有「1不4要」,窗戶開口以6公分或45度為限

Nacy是名三寶媽,她坦承自己也曾有過在小孩睡覺時要去樓下倒垃圾的想法,不過當她看到兒童墜樓的新聞時著實被嚇壞,也有感而發認為,「有時候不是時間的長短,而是一瞬間」,因此她時刻提醒自己不要貪圖方便,還是都要把小孩帶在身邊。

家住9樓的她更不敢大意,Nacy說,在氣密窗旁邊絕對不會放任何可攀爬的東西,包含椅子或其他比較大型的物品;另外,她也一直告訴孩子,甚麼事情是危險的,以提高他們的警覺心,就連哥哥看到妹妹靠近窗戶,都會說很危險不要靠近。

林月琴說,除了可以買窗戶的卡榫外,燕尾夾甚至麻將牌尺也可以卡住窗戶,讓窗戶不被推開。(攝影/秦宛萱)

靖娟基金會也介紹常用的防墜設施,如隱形鐵窗及將窗戶設定開口在6公分以內或只能推到45度,讓孩子無法完全開啟窗戶。

最後靖娟基金會整理防墜有「1不4要」的口訣,「1不」:兒童確實不獨處;「4要」:家具擺設要考量、窗戶開口要限制、陽台高度要確認,及尖角地板要防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