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官方智庫:「棄台論」絕對大錯特錯 2025之後是台海戰爭關鍵期

兩岸國際

美國「美中經濟暨安全檢討委員會」(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USCC)18日舉行聽證會,討論「如何嚇阻中共侵略台灣」(Deterring PRC Aggression Toward Taiwan),作證者包括前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辦事處副處長葛天豪(David Keegan)和多名前國防部官員。

USCC委員古德溫(Carte Goodwin)表示,有鑑於中共持續派機擾台,美國必須認真思考「中國領導人是否已經變得更能承受以武力統一台灣的風險」。

古德溫直言,國際社會對中國在南海、香港的不作為,可能使北京得出一個結論:攻台不會嚴重傷害中國的名聲,也不會使中國被排除在世界經濟體系之外」。

隨著中國愈來愈大膽,美國行之有年的「模糊戰略」(strategic ambiguity)開始面臨批評,華府愈來愈多人質疑用以嚇阻中共犯台的「模糊戰略」如今是否仍然有效。

然而,大部分參與18日USCC聽證會的學者認為「模糊戰略」仍有其價值,而且「清晰戰略」可能反而使美國無法有效衛台。

「模糊戰略」能為美軍爭取時間

史丹佛大學中國軍事安全政策研究員梅惠琳(Oriana Skylar Mastro)表示,有別於過去咸信台灣宣布獨立才會刺激中共興戰,如今情勢已變為「一旦習近平有信心攻台,台海戰爭就可能爆發」。

因此,梅惠琳相信若美國採取「清晰戰略」,讓中國確信美國極有可能介入台海戰爭,中共將以最粗暴的方式快攻,迫使台灣在美國介入前投降,甚至攻擊美國在亞太的基地,反使美國難以回擊。

相反地,若保持「模糊戰略」,中國攻台方式將不會那麼躁進粗暴,讓美國有時間集結防衛能量。

美國在台協會(AIT)前台北辦事處副處長葛天豪(David Keegan)認為,從前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到現任總統拜登(Joe Biden),美國軍艦巡航台灣海峽的行動早已不屬「模糊戰略」,但就算它僅剩「宣示」作用,一方面能向中國表達美方對和平方案抱持開放態度,一方面告誡台灣不要宣布獨立。

「美國應繼續維持一中政策(One-China Policy)、模糊戰略,與台灣維持非正式關係」葛天豪說,而他也預期拜登政府會採取實質但低調的方式與台灣交往。

「棄台論」絕對是大錯特錯

不過葛天豪也強調,若美國採納「棄台論」用放棄台灣交換利益「那絕對是大錯特錯」,因為中國勢必將這解讀為美國變弱了,進而更不尊重美國。

葛天豪很清楚,台美關係的難點在於它與美中關係交織,使許多人擔憂美國只是把台灣當作「籌碼」。

因此,儘管葛天豪支持「一中政策」,他建議將之改名為「兩岸和平解決方案政策」,以強調美國「兩岸問題需藉和平方式解決」的立場。

所謂一中政策,是指美方「認知」(acknowledge)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合法政府,同時「認知」但沒有「承認」(recognize)中國宣稱台灣是中國一部份的「一中原則」(One-China Principle)。

台海是否興戰?2025-2029年是關鍵

若說台海戰爭是否爆發,現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信心」,那麼他何時最有可能「信心爆棚」,成為關鍵問題。

前國防部淨評估辦公室軍事顧問許卡特(Thomas Shugart)預測,2025-2029年恐是嚇阻中國攻台的失敗風險最高的時刻。

許卡特表示,屆時美國冷戰晚期的軍武設備將大舉退役,包括數艘巡洋艦和4艘巡航導彈潛艇,這將顯著降低美國介入台海戰事的能力,同時中國的反介入能力持續成長、現代化。

值得注意的是,有別於學者,前國防部官員並未直接對「模糊戰略」發表意見,但建議美國「高調備戰」以嚇阻北京,還有別再對台釋出含糊、矛盾的訊號,而是直截了當要求台灣發展不對稱戰力甚至以此綁定軍售,省得台灣內部對華府意圖各種猜測、「一美各表」。

美國軍事戰略專家亨澤克(Michael Hunzeker)盤點,國軍雖未達最理想狀態,仍足以讓侵略者付出慘痛代價,此外台灣享有台灣海峽天然屏障,而解放軍並無兩棲攻擊、大規模海軍封鎖的實戰經驗。

台灣必須為「長期封島」備戰

然而台灣沒有時間紅利,解放軍在質與量的優勢持續增長,亨澤克強調台灣必須繼續按「整體防衛構想」(ODC)發展不對稱作戰能力,並做最壞打算,為中國「全面侵略」備戰。

畢竟,根據前美國國防情報局(Defense Intelligence Agency)東亞情報官韓力(Lonnie Henley),中共恐已達到在台海戰爭中對美作戰的初始能力,戰爭不會因解放軍登陸失敗就告終,「他們在延長戰中仍有優勢」。

韓力認為,台海戰爭的重心在於美軍能否有效破壞解放軍在南海的空軍整合防衛系統,能否在延長戰中突破中共封鎖,以及「台灣承受長期封鎖的能力」。

亨澤克則指出,「海上阻絕」(Sea Denial)能力是台灣第一道防線,而「地面作戰」是最後一道防線;許卡特也建議,美台必須加強部署能精準區分並打擊特定中國運輸船的反艦武器。

前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中國議題資深顧問、蘭德智庫(RAND)政治學家林柏寧(Bonny Lin,音譯)則指出盟邦對保衛台灣的重要性,若戰事爆發,美國必須確保盟邦有足夠的誘因協防台灣。

台灣軍事支出不足、人民從軍意願低落

史丹佛大學台灣民主與安全項目主任、智庫美國國家亞洲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學者祁凱立(Kharis Templeman)警告,台灣軍費支出不足,GDP佔比不到2%且有持續下降趨勢,反觀南韓穩定維持在2.5%、 2019年總經費是台灣的4.5倍,而中國更是台灣的25倍。

上圖為台灣軍費支出與亞太各國比較。事實上,戴維森學院(Davidson College)東亞政治學教授任雪麗(Shelley Rigger)贊成「模糊戰略」的其中一個理由,就是她相信這能促使台灣增加軍費支出。(圖片來源/USCC@Kharis Templeman)

除了大撒幣、船堅炮利等「硬實力」(hard power),祁凱立指「評估台人作戰意願」非常重要,韓力也同意「台灣人民反抗中國的意志是關鍵」。

祁凱立觀察到,儘管台灣人對抵抗中國入侵的意願相當高,大部分人相信美國會出手衛台,也高度信任同胞會挺身而出,「實際從軍的人卻非常少,國防部長期無法順利達到預期招募人數」。

「台灣年輕人對從軍抱持疑慮,有別於民調反映的情況,他們其實沒有那麼願意為保家衛國做出犧牲」祁凱立說。

「大部分台灣民眾認為開戰沒道理,於是他們假設戰爭對中共同樣沒道理」任雪麗也有類似觀察,她指台灣公民對中國潛在軍事威脅相當冷漠,而且台灣社會及文化氛圍並不像美國那樣鼓勵從軍,不少台灣家長甚至常以此「威脅」孩子好好念書。

台美FTA也能保衛台灣

儘管武力攻台是中國最顯著的威脅,祁凱立表示其實他更憂心中國逐漸滲透台灣的「銳實力」(sharp power),外交孤立與經濟依賴是台灣最需要幫助的地方,祁凱立建議「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盡快與台灣展開雙邊貿易談判」。

任雪麗同樣贊成展開台美自由貿易協商,包括對台灣的鋼、鋁還有在中裝配產品免除懲罰性關稅。

任麗雪強調,拜登政府不應把台積電晶片當作懲罰北京的武器,因為中共可能在絕望之下,乾脆豁出去偷竊或購買台積電技術,這將嚴重威脅台積電的半導體地位,是美國所不樂見。

她甚至呼籲政府禁止美國肉商使用萊克多巴胺,免得台灣鬧得沸沸揚揚的萊豬爭議對美台合作構成障礙。

葛天豪則指出,美國必須在國際場合公開讚揚台灣是美國在亞洲重要夥伴,並挑明與北京達成任何台灣相關協議前,華府都會諮詢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