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計畫檢討2》旱象凸顯資源配置出問題 水環境建設進到地方變環境破壞者

政府政策

2020年除了疫情外,還有另一項極端紀錄,就是56年來首次豐水期沒有颱風過境台灣,導致中南部面臨缺水問題,一直到現在2021年第一季過完,旱象更為嚴峻,目前從4月6日起苗栗、台中將進入「供5停2」限水,為因應下一階段水情轉為紅燈的分區供水。

雖然是去年下半年不下雨,以及今年春雨不夠豐厚造成水荒,不過當年喊的前瞻水資源規畫到底沒有有發揮作用?到底2016年菜政府上台後的前瞻計畫1.0版的水資源是怎麼規畫的?

前瞻1.0重點在防洪和雨水的規畫

根據行政院官網「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水環境計畫完整版」,當時政務委員吳宏謀的影片,水利的重點放在「雨水」,如何把雨水導引到該去的地方,而計畫三大重點是防洪安全、保護水資源,還有提供民眾優質的「親水」空間,再生水廠、海水淡化廠完全不是重點。

而所謂保護水資源的重點在雨水下水道、汙水下水道各自分流,或者水庫之間連通道的串接工程,431億元預算在「中央管河川區域排水及一般性海堤整體改善計畫」,720億元預算在「縣市管河川、區域排水整體改善計畫」,包括做攔河堰、水庫清淤、智慧管線,例如石門防淤、烏溪鳥嘴潭。

18項評估計畫中包括防災備援水井、伏流水、智慧管理及節水、集水區保育、白河水庫改善、大安大甲聯合、離島供水改善、雙溪水庫、天花湖水庫、曾文南化聯通、湖山第二原水管等,僅約略提到再生水廠,對海水淡化廠一個字都沒提。

水利河川整治千億預算,再生水廠僅24億

相較於水利工程整治超過1千億元預算,再生水廠的預算多少?勉強算24億元。根據2019年的會議中,決議暫停彰化福田再生水廠計畫,持續推動中科需要的水湳再生水廠、台南仁德、台南臨海再生水廠,中央公務預算編列 21.425 億元,加特別預算,合計23.49億元(最早提的預算是35億元),目標日增5萬噸再生水。海水淡化廠議題是放在關於離島的章節。

在海水淡化廠部分,到了今年科學園區不得不動用水車之後,經濟部要在桃園、麥寮、嘉義、台南與高雄等蓋6座海淡廠的舊計畫,才重新被提起。弔詭的是,政府提出的六大核心戰略產業中,半導體被視為發展重點,還有專屬的培養半導體人才專案,卻沒有規畫半導體業的用水怎麼辦?

過去,經濟部水利署曾提出本島海淡廠評估計畫,從桃園、新竹、台中、高雄等共規畫7座,但是因為海水轉淡水成本每度高達30到40元,高成本與高耗能,根本沒有放進前瞻基礎建設裡面,經濟部本土的海水淡化廠計畫有新竹、六輕、台南將軍三座。

海淡廠計畫因旱象嚴峻重見天日

這次乾旱從去年就開始,行政院所謂的「超前佈署」休耕的休耕、減量的減量,也補不上用水缺口了,還是緊急在新竹蓋了一個臨時的海水淡化廠。六輕的海淡廠預計2022年完工,卻僅給六輕廠區內使用,台南將軍的海水淡化廠還在環評,要等6、7年以後。

「再生水、海水淡化或者成本高,誰要買單的問題,但當沒有水可用的時候,還是得用啊。」一位半導體廠業者說,半導體會願意付比較高的成本,因為本身產品的附加價值就高,如果連用水的基礎建設匱乏,而威脅到「護國山群」,台灣缺水可能就會危及全球供應鏈。

其實極端氣候是台灣不得不面對的議題,蔡政府也在前瞻計畫當中納入「水環境建設」,預計8年投資約2508億元,主要有3大推動主軸,分別是穩定供水、防洪治水且韌性國土、以及優化水質並營造水環境。

水環境建設的3大主軸

在穩定供水的部分,政府的目標是,開發人工湖、再生水等多元嘴資源,來增加供水令增加常態供水100萬噸/日;並強化供水備援及提升調度、加速辦理水庫集水區治理及清淤改善,預計備援供水及調度能力能達200萬噸/日;同時改善無自來水用水戶9萬戶,及推廣水資源智慧管理。

至於防洪的部分,則是要改善面積200平方公里的易淹水地區、施設縣市管堤防護岸及雨水下水道完成250公里、中央管河川及區排治理120公里以上、以及海堤改善達16公里以上。

在營造水環境上,主要是加速辦理河川及排水環境營造、污水截流、放流水補注、水源淨化、滯洪池休憩景觀、植栽美化、污水處理設施、步道及吊橋設置;目標是1縣市至少1親水亮點,整體創造親水空間420公頃。

水環境進到地方竟變成「護航開發」?

不過水環境建設至今,爆發了不少爭議,很多工程被質疑沒有必要,甚至破壞原本的生態環境,更誇張的是,有水環境補助經費竟用在建寵物公園、籃球場、停車場、機車專用道等,連官員都坦言,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立委陳椒華表示,水環境建設中,有不少小型工程是讓各縣市政府去做河川的美化與治水;然而,相關工程進到地方後,很多規劃都變調了,有些河川整治範圍太廣,連不需要的地方都做了。不少民眾、環團都抱怨,地方政府執行相關計畫沒有公開、沒有說明,甚至有些地主都不知道自己的土地要有這些工程。

在爭議爆發後,目前水環境工程計畫的評鑑中,已納入生態專家的評估;不過,還是會看到類似「護航開發」的案例,像是在水源區違法開挖後,再透過水環境工程去做排水,相關審查的工作落在地方政府,也就導致狀況更複雜。

不下雨仍無解,穩定水源要從產業下手

不必要的工程,陳椒華認為,從玉峰堰水庫到南科的輸水專管,或是曾文-烏山頭水庫、南化水庫到南科的連通管,這些工程都有爭議,不需要做。陳椒華認為,水環境建設不應該是花大錢在蓋輸水管上,這就只是將水移送至缺水的地方,雖然理論上似乎可以應付問題,或許未來3-5年可以穩定用水,但面臨氣候變遷的問題,「如果沒有下雨,這樣還是沒辦法治本」

就長期趨勢而言,近年來降雨量有遞減的現象,因此陳椒華強調,要因應氣候變遷,還是要從產業政策去調整,目前半導體、石化煉鋼等高耗水產業仍在增加中,應該要管制。這些產業不只耗水,還是「高碳」產業,陳椒華表示,碳會造成降雨量減少,即便空污改善,空氣中的碳仍在增加當中,所以因應氣候變遷的關鍵,是產業的調整,這也是前瞻建設外,應該有的配套政策。

水質檢測不應被遺漏

目前水環境工程的規劃大多在輸水、儲水上,但陳椒華認為,應該撥錢在做水質調查上,她強調,自來水保護區都應該做地下水井來監控水質,因為有些水園區附近有垃圾掩埋場,必須透過監測井來檢視品質。

目前前瞻預算都沒有用在水質檢測上,除了監測井外,陳椒華也建議,可以購買簡易型的水質檢測儀器供農民使用,因為農民都靠地下水來灌溉,但可能有未知的工業污染、不當丟棄,也就導致「鎘米」出現;為了避免農民種植的農作物因為灌溉水的污染不能用,陳椒華強調,水質的檢測非常重要,不應被遺漏。

另外一項陳椒華認為前瞻預算能更加著重的建設是污水處理設施,她指出,目前仍有不少工業區、產業園區沒有做污水處理,前瞻的錢可以優先來做這部分。陳椒華強調,政府應該擴大公民對於前瞻計畫工程的參與,因為有些污染官員沒看到,就容易被忽略,納入民眾的聲音,會是更好的推行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