漲健保醫護仍血汗!醫療工會批4億「看得到吃不到」提出「2大訴求」盼改善

醫療政策

今年初健保費率罕見調漲,在保費調漲的部份包含門急診及住院診察費、護理費、藥費,其中最高漲幅高達一成。衛福部部長陳時中在受訪時也表示,希望調漲健保費被視為一項投資而非花費。

不過,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卻批「看得到吃不到」,雖然調漲保費緩解部分財務困難,但許多醫療工會表示醫護的血汗仍不見解決,且健保委員會欠缺屬於基層醫療勞工的代表席次。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企業工會常務理事、同時也是護理師的曹芸華批,護理費在過去10多年來共有6次調整,漲幅至今年達28.9%,「但護理師的勞動條件無明顯改善,人力不足的根本問題仍未獲政府重視!」顯示光是漲健保、調漲給付並不足以改變醫護血汗的事實。

除了護理費並未落入護理師口袋,因新冠疫情而津貼的紓困基金,許多醫護也表示根本沒拿到。究竟民眾關心自己繳的健保費究竟花去哪裡?是否確實有因調整保費提升醫療品質?

保費調漲醫護依舊血汗...工會批「看得到吃不到」

曹芸華先指出,多數人都不知道護理費的存在,「因為錢根本沒有發到護理人員身上。」她表示,健保署原本制定此費用立意良善,但沒有明文規定要怎麼花,「這些錢都會放到醫院的收支大水庫裡面。」她以北市聯醫為例,「每年都會拿到4億多護理費健保點值,這些錢都用在支出護理人員薪資、加班費、提升軟硬體配備,但如果沒有這些錢的話,醫院難道就不需要提升這些東西嗎?」

她更舉例,健保署103年開始試辦「住院保險診療報酬與護病比連動」計畫,對於全日平均護病比達標的醫院,其住院護理費點數可加發9-11%,由於標準寬鬆,高達9成以上醫院均獲得「加發點數」之獎勵,「但這都只代表醫療院所可以從健保手中得到更多的資金,至於第一線護理人員有沒有從中待遇獲得改善?或醫院有沒有把資源用在聘請更多人力?依然是個大謎團。」 

曹芸華也批,護理費對醫院來說只是減少院方的負擔,沒有用在基層護理人員身上,「這些錢只是幫醫院省錢,如果政府沒有明訂明確規範,大家繳的健保費並沒有改善基層人員的待遇,看得到卻吃不到,4億護理費一毛都沒拿到。」

工會批護理費對醫院來說只是減少院方的負擔,沒有用在基層護理人員身上。(攝影/陳稚華)

健保6千億預算,決議委員8年幾乎沒變?

除了護理費沒落入護理師口袋,台北市醫師職業工會會員代表曾培琪醫師也提到,健保6千億的預算政策是由「全民健保會」和「共同擬訂會議」來議決,決議健保政策的族群包含專家學者、政府機關、民間團體與醫療機構代表,漲健保的重要決定是由全民健保會所決定,至於如何提高給付、額外撥付資源則由共擬會來議決。

但曾培琪指出,「調查發現這兩個委員會的組成,過去8年4屆中,這些委員的重複率非常高,8年來幾乎都是一樣的人在進行決策討論會議!」她表示,代表長期由若干團體輪流擔任,僅有極少數席次以不透明的方式徵求民間代表,違反健保會組成辦法第五條的規定。曾培琪批,目前各項會議仍欠缺屬於基層醫療勞工的代表席次,甚至要想列席重要會議、掌握政策動態都被健保署官員拒於門外,「由一個不公開透明、沒受到監督的委員會決定我們6千億的預算去向實在會令人懷疑這個組成是否有監督功能。」

曾培琪與工會希望健保會跟共擬會代表應該依法執行,且要公開透明申請流程與標準,「讓不論是勞工代表、付費者代表都可以參與預算決策流程,有效執行6千億預算。」

而醫檢師代表、台灣醫事檢驗產業工會發言人凃昀吰也指出,雖然今年保費調漲,但在檢驗技術費、檢驗服務費的給付完全沒有調漲,基層醫檢師完全沒有受惠,「現行醫檢師的人力配置標準,是依照醫院床數來計算,但應該考量檢驗量的多寡,結合健保點值的估算與分配,來安排醫院裡面醫檢師的人力。」

「工會有計算,每位醫檢師在醫學中心平均每個月可以幫院產出80萬的點值,但每位新進醫檢師的薪水大概3萬初,代表中間許多給付不知道到哪裡去。」凃昀吰直言,這些改革的急迫需求,也凸顯現今健保政策無法反映勞工真實需求。

醫療工會表示,希望不論是勞工代表、付費者代表都可以參與健保會預算決策流程,有效執行6千億預算。(攝影/陳稚華)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接下醫療工會的訴求陳情。(攝影/陳稚華)

健保費用是否確實到醫療人員身上?李伯璋坦言...

工會也在陳情會中提出,未來健保署是否能承諾健保在換會時,開放一席給基層醫療勞工參與健保會?

健保署署長李伯璋表示,健保會的委員不是健保署的責任權責,但會再傳達工會訊息。至於14名付費者代表中,是否可以開放更多列席名額到健保會?李伯璋表示,健保會的委員數有限,「病人團體也很多,還要用抽籤決定今年是誰代表,這部分不是我的權責,但這些意見會傳達給社保司,給健保會的單位做考量。」

對於健保費用是否有確實發到醫療人員身上?要如何監督落實?

李伯璋表示,健保署會提出政策但還要健保會通過,並強調自己不會逃避責任,「健保費每筆運用有條文,像護理費的部分,之前我在台南醫院當院長的時候,護病筆的錢有一個專款,但專款並沒有隨著年度會有成長率,所以當時護理界的前輩就把這個錢納入一般的款項裡面,變成一個盲點。」

李伯璋解釋,所有健保的費用有「專款」和「一般款項」兩個項目,「我有提醒護理界前輩說要修改,私人醫院的系統也要看怎麼去溝通。」而像這次新冠疫情,部裡面有紓困基金到各醫院,李伯璋也坦承確實醫院可能都當成其他支出費用,沒有真正給到醫事人員,「這次在疫情中,各醫院的醫療服務點值下降,所以其實健保總額是沒有變的,但很多基層員工不一定得到這筆費用。」

他坦言,健保在台灣給付都是給簽約的醫院,基層醫療人員的確在某些部份沒辦法得到合理給付,是很現實的問題,「部長也有注意到,健保資源如何做最有效的規劃,這在未來改革的確是一個重點。」

李伯璋坦言,健保在台灣給付都是給簽約的醫院,基層醫療人員的確在某些部份沒辦法得到合理給付。(攝影/陳稚華)

工會提「2大訴求」盼提升醫療品質

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籌備小組召集人趙麟宇表示,對於以上訴求,18個醫療業工會也共同提出兩大解決方案:

1. 針對醫院經營管理、財務策略問題,應制定《醫療法》及其他相關規定,明確規範財團法人醫院、私立醫院應設置「勞工董事」職位,並且明確規範醫院盈餘優先回饋勞工及增聘人力。

2. 有關健保決策機制不民主的問題,眾醫療工會提醒衛福部,正值健保會代表改選之時,應該趁此機會修改法令,打開醫療勞工參與健保決策的一扇門,才能真正讓基層醫護對健保改革有感。

趙麟宇強調,眾醫療工會成員與關許多民眾一般,都是基層勞動者出身,最能了解錢應該花在刀口上,「不能容忍不民主、不透明的浪擲,如此才能真正實現陳時中部長所說的,將健康視為一種投資,讓民眾多繳的健保費用,轉化成實際的醫療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