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易經 人生容「易」的生活

書摘

《易經》強調觀「卦」必得懂得觀「卦」之「變」。

能夠錯綜複雜的觀「卦」,方能窺得全貌;

而能錯綜複雜的觀事,才可能作全方位的思考。

不三不四

《金瓶梅》第二十二回有這樣一段話:

「你也看個人兒行事,我不是那不三不四的邪皮行貨。」

《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一回也有這樣一段:

「這班人就這樣等不三不四的幾個綽號。」

其實,不只民間小說中,「不三不四」是常用語,現代雅痞看到瑪丹娜、女神卡卡(Lady Gaga)的那樣兒也不禁會大為感嘆:

「不三不四的,不成個體統!」

現代人,即使中文程度不佳,運用「不三不四」這個詞彙,也絕不會用錯,但是,究竟什麼是「不三不四」?為什麼是「不三不四」,而不用「不一不二」、

「不五不六」?很多人還是莫名其妙,不知其所以然!

《易經》的精神是「定位」,所以六十四卦每一卦中的每一爻都因所在之位而定吉凶悔吝,而易卦是六畫卦,也就是說:易卦的一個卦之中有六爻,而一卦之中

的爻是從下往上畫,所以,最下面的一爻,是「初爻」,其次是「二爻」「三爻」「四爻」「五爻」,而第六爻,也就是最上面的一爻,稱之為「上爻」;六爻卦中,「初爻」、「二爻」為「地之位」,「三爻」、「四爻」是人之位,「五爻」、「上爻」為「天之位」,因為三爻、四爻是人之位,所以,不直接批判一個人言談舉止不像「人」,而是以數字稱代,說他「不三不四」!所以,「不三不四」這個語辭,還真不是「不三不四」隨隨便便的一個說法,「不三不四」典出《易經》,可是一個非常委婉含蓄的罵人的話。

鐵齒

「鐵齒」,這個河洛語詞,意指一個人說話很肯定,很有把握,或者略有些「自以為是」的意思,但是古往今來,除了鑲牙、植牙,還少有人天生鐵齒,那麼「鐵齒」這話從何而來?

《易經》中有一部份文字是專門論斷一卦的卦辭,稱作「彖辭」或「彖傳」。「彖」是一種動物,據說,「彖」這種動物齒牙銳利,能夠咬斷鐵器和金屬品,

「彖辭」的作者非常自信,他自認自己對卦辭的論斷絕對錯不了,所以,他將自己的論文定名為「彖」,他自信「鐵口直斷」,這位「鐵齒」的作者,據說就是孔子。「鐵齒」,這個河洛語辭,可不是鄉土俚語,也是典出《易經》。

三陽開泰

中國的節氣曆,寅月相當於西曆的二月,節序上正逢立春,而節氣曆每一月都有一相應之卦,寅月之卦為「泰卦」,泰卦的卦象:初爻、二爻、三爻,都是陽爻,所以每逢立春,大地春回,萬象更新,最常見的新年頌辭便是「三陽開泰」—也是源出《易經》。

道法自然

孔子曾經論斷他最鍾愛的弟子子路,說子路「不得好死」!後來,子路果然是在衛國的一場政變之中被剁成肉醬—孔老夫子也會算命?其實,依子路直道而行的性格,當然易遭橫禍,孔老夫子只是就常理之必然以訓誨弟子—「剛強易折」是宇宙自然律,人是宇宙自然的一部份,人當然無能規避這個自然律。

「《易經》原是卜筮的書,孔子賦以人文義」—這種說法己成為讀《易經》的人或是不讀《易經》的人的共識,其實,細細想來,卜筮之術原是自然律的推衍,睿智明哲的孔老夫子很早就發現:人無法擺脫宇宙中自然律的掌控,不過,身為萬物之靈的人類,藉由對宇宙萬象的閎觀默識,體會自然律的運轉軌跡,從而建立人類肆應自然的思考觀念,有助於人類對客觀環境的掌握,應變能力的增強以及人生境界的提昇,因為有了這番認知,孔老夫子讀易經愈讀愈有趣,乃至於大為感嘆:

「我若五十歲就讀《易經》,恐怕就不會犯大過了吧!」(「假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語出《論語‧述而篇》)

《易經》的〈序卦傳〉,歷來為研究《易經》的學者公認:

「孔子以人文思想闡發六十四卦卦名的內涵義!」

〈序卦傳〉是孔子以六十四卦的卦名闡發天地萬物衍化流行,新陳代謝,生生不息的規律,以及面對這些不能討價還價的自然律,人類的因應之道;「否極泰來」、「剝極必復」所述說的就是盛極必衰,物極必反的自然律,明瞭這個自然律,處高峰的人又豈敢驕奢?處低潮的人可以有盼望,可以使人「處盛勿驕」、「在艱彌勵」。

實在說來,「賦自然律以人文義」,也不過如此,它不是什麼玄之又玄,不著邊際的玄學,它也不是泛泛的寬慰人或嚇人的話,而是將自然規律與紅塵人世的遊戲規則相結合,「道法自然」的哲理!今天,這些說法已成為俗語、諺語,但是,卻很少人想到這是自然法則,也是智慧思考。

錯綜複雜

《易經》既是以「道法自然」為宗旨,當然期盼能夠真切、深入的了解自然。

然而,人對自然萬物的觀察必有死角,就以觀察一個物體來說,無論從哪一面來看必有一面看不見,譬如:從正面看人,必然看不見背面;從上面鳥瞰,則腳底看不到;從背面看身材窈窕、體態動人之人,待見到臉蛋,雖不一定是風乾橘子皮,但令人失望的情形,也不少見;所以,從眼目可見層面來說,「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這可不是詩情,是真真實實的物理情。

《易經》的作者強調觀「卦」必得懂得觀「卦」之「變」,而「變卦」的方式有「錯」、「綜」、「交互」三種:「陰陽錯」,就是將「卦」中的陰、陽爻相互抽換;「上下綜」,就是將爻的位置顛倒看;還要將一卦內部作縱深的變化以觀察,就是所謂「交互卦」,而「交互」以後還可陰陽、上下、錯綜一番—這樣的「卦變」,「變卦」可是比「正」、「反」、「合」的唯物辨證法要複雜好幾倍了;能夠錯綜複雜的觀「卦」,方能窺得全貌,而能錯綜複雜的觀事,才可能作全方位的思考—全方位的觀察本來就不是一剎那的觀察,而必是連續觀察;中國人的老祖宗早就知道全方位觀察、全方位思考,並且提示我們腦力激盪的訓練方式,那就是錯綜複雜的「變卦」。只可惜今天我們只知道「錯綜複雜」這個名詞,而且也能琅琅上口,卻不知道如何錯綜複雜的觀事、思考。

哦!說到這裡,又想起來了,當一個人想法發生變化,一件事情有了變化,我們常以「變卦」來形容,這也是典故出於《易經》。

生活的哲學

瑣瑣道來,我們可以發現到,原來《易經》所述說的可不是什麼「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的大道理,根本就是我們生活週遭的事事物物—其實,《易經》的作者早就告訴我們:伏羲制畫八卦的來源有四:仰觀於天,俯察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那就是說伏羲畫卦取象的範圍並沒有脫離我們的生活圈。事實上,從古至今,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升斗小民,誰也不能脫離這個生活圈,因此,《易經》可以歷兩千多年而彌新,而亙古常新—萬般法不離世間法,《易經》的作者早就有見於此。懂得《易》法,生活可能要容易很多。

約十年前,報上登載一則消息,一位德國學者馬漢茂教授曾統計,中國有關漢學的書在德國最暢銷的是《易經》,平均一天可賣七十本。當第一位華裔太空人王贛駿博士將八卦攜入太空之後,在美利堅也興起「《易經》熱」,甚至有一則誇張的笑話,大學教授,穿上長袍,在白板上畫一個八卦,就會予人「未卜先知」的感覺,就可令學生痴迷;只是,當舉世已知有一本很古老的書叫作《易經》之時,如何為《易經》定位,如何還《易經》本來面目,讓大家了解《易經》是生活的哲學、生活的藝術,炎黃子孫實在有待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