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又濕又癢?中醫:除中藥調補...「一個動作」抗老化、預防婦科疾病

醫療保健

32歲的張小姐,每次月經結束之後,仍有持續有陰道分泌物,一整個月每天都需使用護墊。若熬夜或忙碌時,就又濕又癢,如果休息夠一些,就濕濕黏黏的但不癢。為此深感困擾的她,經醫師評估給予中藥合併針灸治療,1個月後,已經豁然開朗,解除困擾。

帶下是中醫古代對於婦科疾病的統稱

中醫婦科自古論述即包含經、帶、胎、產四部分。胎、產歸於今日的產科,經、帶則分別處理婦女月經相關的疾病,和月經期以外的疾病。其中帶下病含括了今日的:細菌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急慢性骨盆腔炎,甚至還包括子宮頸病變的早期症狀。

女性的生理週期中,陰道會分泌透明的少量黏液,這是為了正常的滋潤,但如果太濕、太乾都會造成難以啟齒的不舒服。年輕族群常因作息、飲食和壓力,造成太濕的困擾,更年期及銀髮族,也有因為身體的元氣退化,而造成太乾的困擾,這些都有中醫的方法可以協助。

中醫調理帶下應從體質出發

常聽老一輩說,白帶纏綿不癒就是身體太寒了,不可以吃竹筍等等。其實,現今的女性,真正屬於虛寒體質的只是少數,反而更多是氣虛和濕熱兩種體質情夾雜的狀況。平常忙於工作家庭,較少運動鍛鍊,心肺機能愈來愈差,於是產生了「氣虛」,但飲食又不忌口,冰飲不離手,甚至用餐「無辣不歡」,長期影響就產生了氣虛夾濕熱,因而在婦科容易造成陰道、泌尿道的感染(同理,男生則容易有前列腺炎、尿道炎等問題)。

固然感染的急性期有針對的抗生素或抗黴菌藥物可用,但若變成慢性化,好了又發,退了又來,則需根本的從體質改變來著手。

中藥、針灸和養生導引鐵三角

除了注意飲食和持之以恆的運動鍛鍊,我們會使用一些中藥材來幫忙,例如:土茯苓、魚腥草、艾葉、敗醬草等,可以做成藥粉內服。而著名的陰部外洗藥方則是「蛇床子」這個植物,它對於預防和殺滅陰道感染的病原體,文獻顯示都具有一定作用。

針灸則是刺激穴位,來讓通過陰部的肝經、脾經、衝脈、任脈、帶脈這些經絡更順暢,如此則自然的免疫會提升,熱毒也不易蓄積在陰部。常用穴位包括:太白、太衝、三陰交、足臨泣、關元...等。

最後要鼓勵各位每天練習的,是中醫的養生導引運動「上壽導引法」(請Youtube搜尋「上壽導引法」)。這個簡單的,看似只有搖啊晃啊的動作,其實蘊含著養生大道理,它最基本的作用就是訓練我們的丹田(下腹部),丹田如果能量足,那麼不只預防婦科疾病,還可以抗老化,延年回春喔!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 中醫中心 劉宗翰醫師,本文轉載自第352期《新光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