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上台後的台灣》美中貿易戰未歇 台商除了賺錢也得搞懂地緣政治

國際財經

美國總統拜登上台即將滿2個月,美中關係雖然不如川普時期般的驚濤駭浪,但卻呈現暗潮洶湧。

從近期國務卿布林肯稱台灣是國家等談話可以看出,拜登政府某種程度上是延續著前任政府的對中強硬的經貿政策,允許針對中國科技公司的禁令生效,暫無取消對中商品關稅的跡象;美軍更為頻繁地在南海實施自由航行活動;美國也針對香港、新疆等人權問題譴責中國,還稱其對台灣的支持堅如磐石。

中國官媒《中國日報》近日社論則是明確指出,拜登上任以來的對中政策帶有川普主義的特徵。

雖然中國高層官員在最近講話中,將近年美中關係惡化歸咎於川普及其政府,並呼籲拜登政府「回歸理性」。然而,華盛頓談論中國時的用詞仍是強調「競爭」,拜登政府多次稱美中處於「極度競爭」階段。

拜登上台後,華府、北京、台北如何往前邁步?在冰凍三尺的兩岸關係中台商又該扮演何種角色?以下文章轉載自《自由時報》柯承恩專訪,(柯承恩為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管理會計學博士,現為台大管理學院會計系名譽教授)

貿易戰只是中美兩國爭霸戰場之一

中美貿易戰不只是貿易戰而已,其實是中美兩國在未來世紀裡面,出現所謂大國爭霸的格局,貿易戰只是其中之一,你會看到不只在貿易,在科技、政治,在各方面都會呈現一個既有的大國跟一個發展中強國的爭霸,台灣怎麼樣在這個世界重新定位自己?貿易戰當然是一個最直接的,所以在中美大戰過程當中,當然也給台灣一個機會,過去因為全球化的過程,中國從加入WTO之後,變成全世界最大的工廠、也變成一個次大的市場,這也給中國一個機會,它用經濟的力量來厚植他整體實力。

貿易戰過程裡面,大國爭霸也從我們長期看到的全球化的過程,變成兩極化或多極化,原來全球化是希望各國以既有的資源跟優勢,來發展它的產業,大家再透過貿易來交換,這樣對全球的資源利用是比較有效率的。

全球化造成財富集中、貧富差距擴大

可是在全球化過程裡面,也出現一個現象,就是世界的財富越來越集中,譬如說如果我們想,企業界裡面誰會支持全球化?是比較有競爭力、比較強的企業,還是比較普通或是比較弱的企業,我們可以想像,假設我是一個比較有競爭力的企業,我當然希望全球化,因為我可以走入全球市場,不受各國關稅或者是配額的限制,所以可以發現,越強的企業越想全球化,因為全球都是他的市場。

但是國家中的企業一定有強有弱,社會也有比較富有的階層,跟普通、貧窮的階層,結果你發現全球化使的強者愈強、富者愈富,那麼社會上就出現貧富的落差,這在幾年前法國經濟學家皮凱提(Thomas Piketty)在他的著作就有寫到這個世界貧富差距愈來愈大,愈來愈大之後,尤其在民主國家對於政府的政策沒有提供適當的保護跟協助,就會產生不滿,這個全球化的過程也是為甚麼川普,即使這次輸了選舉,還是能夠得到相當多美國百姓的支持的原因。

看美國選舉的地圖,支持川普的群眾大部分是美國的中間帶,東西兩岸比較支持民主黨,中間比較支持共和黨,因為中間原來是很多美國工業的製造基地,被全球化的競爭打敗的那端,所以就業、社會的問題就多起來。

貿易戰讓每個政府思考要建立自主供應鍊

這次的貿易戰,美國在思考怎麼重建他的製造業,川普的做法就是貿易戰,而且直接下手非常重,他不只是對中國下貿易戰,對歐盟、日本也一樣,川普認為美國開放太久,造成這種經濟上的失策、就業問題。

全球化會造成全球的供應長鏈,現在發現長鏈的受惠者,其實很大一部分就到了中國,因為他是製造的基地,所以現在各國檢討,包括這次疫情的衝擊,其實全球化長鏈的這個策略,逐漸要考慮到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能力,對關鍵的產業、特別是國安的這一部分,要有自己的供應鏈,因此就去開始打斷這個長鏈。

這次台灣半導體產業為甚麼受到全球這麼大的注視?關鍵就在這個地方,因為半導體產業可以說是所有IT產品,不管是現在的電腦、伺服器、5G跟未來的AI,都要那個東西,各國突然間發現這個世界最關鍵產品的製造在台灣,可是美國也想要,它發現都在台灣也不好,所以它要台積電到美國去。

中國也發現,它目前進口最大的其實是半導體,所以也要做它自己完整的供應鏈。我們會發現,3、40年來全球化的趨勢,正受到一個重大的衝擊跟覺醒,各國政府必須要思考,怎麼在關鍵產業要有完整的供應鏈,或者是不受制於人的供應鏈,這對台灣確實是一個機會。

台灣科技業在全球扮演關鍵角色

美中貿易戰給台灣產業一個重新思考的機會,也是一個重新在全球佈局的機會,這是一個重大的時機,所以產業跟政府怎麼合作,讓中美爭霸的過程中,而我們能創造大家都需要的關鍵的產業,我們在世界產業鏈變化的過程裡面,仍然扮演關鍵的角色。

前陣子媒體報導,德國政府要台積電優先供應它車用的(晶片),日本政府也來這樣子,確實讓各國政府,不管是生產、製造、消費的國家,都注意到半導體的重要性。

所以比較強勢的國家,例如美國,就可以要求台積電到美國設廠,至少可就近供應美國境內需求,中國也要求台積電過去設廠。

這個已經不是企業要不要去的問題,以前台灣企業在經營的時候,比較少考慮地緣政治的影響,我們台灣企業界其實就是認真打拚、追求效率,我們真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製造國家。過去,走入國際就是全球化,主導世界的就是美國,我們也不能改變大國想法,所以我們台商只要認真做就行了。

台商海外布局必須先考量地緣政治影響

但現在認真做就不夠,大國不是只有中國跟美國,世界強國當中還有歐盟這個整體,歐盟最主要的是德國,亞洲還有日本、韓國。所以現在發現這種地緣政治對於經濟的影響,其實已經出現了,所以企業的決策就必須考慮。

我們過去常說政治經濟要分離,其實是不太可能的,企業不太願意選邊站,因為你太靠西邊,東邊就要罵你,太靠東邊西邊就會罵你,你到底要不要靠哪一邊?所以這個時候,怎麼樣考慮大國爭霸形成的地緣政治壓力,然後做一個適當決策,這是一個挑戰,台灣企業過去很少有這種經驗,因為以前台灣很小,沒有什麼選擇,現在就要考慮了。

以前台灣經濟的起家,就是價格競爭,後來不只價格便宜,變成品質要好,所以品質競爭;再過來就變成規格競爭,台灣是小國,沒有那麼大的力量去定規格,所以你看這麼多IT產品,規格幾乎都是外面在做、都是國際上訂的規格我們照做。現在更進一步的競爭是規則,規則就是WTO、FTA這種規則,你從什麼地方(自貿區外)生產的關稅高、那個地方生產(貿區內)的關稅低,這就是規則。

台灣過去是小國,在規格跟規則上,沒什麼發言權,所以就是認真做。但是現在規格跟規則變成大國競爭工具,就要想這些規則對你的影響是什麼?怎麼布局?這個我想也是給台灣企業一個歷練,這個世界不會永遠像以前一樣穩定跟平順,怎麼思考這個問題?過去台灣企業的強點,是工廠內的強點,工廠效率第一,因為我們有很多優秀的人是工程師,所以在這種事局變化的過程裡面,我們就要重新調整自己的策略與做法。

本文授權轉載自《自由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