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新年賀卡 織就千絲萬縷的文化傳承心意

地方人文

台中大甲有三寶,媽祖、帽蓆和奶油酥餅,其中的大甲帽蓆,源自在地歷史悠久的「藺草編」傳統手工藝產業,更曾輸出至日本和歐美各國,享譽國際。今年市長新年賀卡上錯落有致的燙金、大紅色塊狀圖騰,就是以藺草編織作為設計概念,說明了所謂新創不見得非要棄舊揚新,若能將經典融合新意,正是文化所能給予我們最好的創作養分。

帽蓆,是大甲早年最重要的家庭手工副業之一,全盛時期,大甲沿海一帶的婦女,幾乎人人練就一身編織的好手藝,但這項手工業的盛況,和許多傳統工藝一樣,也因面臨工業化時代的衝擊,無可避免地悄然退場。時至今日,當地僅有少數婦女仍持續從事編織,致力於保存藺編文化,名列「台中市藺草編織文化資產人」的藺草藝師林惠津,便是其一。

藺編拚經濟 撐起一個家

年逾70的林惠津娓娓道來自己接觸藺編的回憶,「4、5歲時,我就跟著阿嬤、媽媽一起在客廳做草蓆。雖是這樣說,其實一開始不過是幾個孩子把剩餘的藺草拿來胡亂編。」邊玩邊學,她很快發現自己有這份才能,可以做得又快又好。1960年代,時任省主席的前副總統謝東閔提出「家庭即工廠」的經濟政策,鼓勵家家戶戶投入代工,白天林惠津在工廠當會計,下班後就回家加班,「那時我的工資是一天17元,一個晚上編一只坐墊就可以賺15元!」她笑說自己不是愛錢,真的就是喜歡動手做。

林惠津手巧,幾乎沒有樣式能難得倒她,甚至廠商想開發新的樣品,都會特地上門來請她做。藺編過程十足厚工,先要「析草」(將一根藺草剖析成3條細的草絲)、「揉草」(將藺草內部的白色組織揉進草料中),編織好後,再經過整燙收編、壓模和燻製,才能完成一頂帽子。林惠津拿出媽媽在70多年前所做的紳士帽,指點看門道的要訣,就是看成品的1寸(約3.03公分)裡頭有幾行數,「我的作品可以做到11行,但我媽媽的工更細、可以做到12行,成品的質感是非常緊密細緻的。」

教學傳手藝 經典再延續

熱心公益的林惠津,也不吝於將好手藝授予他人,除了積極參與學校、農會和各地社區的藺編活動,更將自家房子整理成教室,十餘年來免費教學。她直言,這項手藝是有一定難度的,如果只是上個2、3小時的課,沒有持之以恆地學習,很難繼續下去,所以她堅持不收費,就是希望盡可能地推廣出去,吸引到真正有興趣的學員,讓藺編技藝能有所傳承。編織教學從「壓一」、「壓二」等基本技巧入門,視程度再進階做出各式鏤空花樣,學員裡頭,最小的甚至有國小二年級的學生。林惠津6歲的孫子也會編杯墊,她笑說每回要去台北,

「孫子總會提醒我記得幫他帶藺草。」

環視工作室琳琅滿目的作品,有林惠津獨創、一體成型的藺草衣,還有藺草宮燈、貴婦包,都是坊間少見。她強調,這一件件都是嘔心瀝血、費工費時做出來的寶貝,「有感情的,捨不得賣。」在今年的市長新年賀卡中,以大甲藺草編織的圖騰為意象,彷彿也呼應了藺草藝師如此惜物愛物的心意。賀卡的設計意涵,除了連結起早期女性憑藉著手工撐起一家經濟所需的時代背景,也象徵市府團隊儘管面對著繁雜市政,仍秉持著細心、耐心,一一梳理。以此繼往開來,彰顯市府對傳統文化保存的重視,也凸顯了將經典工藝導入現代設計的創意,期許在深厚文化底蘊和創新設計力的相輔相成下,一同羅織起大台中的美好願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