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進入大企業最需要哪種能力?電影《金剛》製作團隊告訴你

書摘

1933年,雷電華電影公司(Radio Pictures)推出第一版的《金剛》,效果逼真的動畫大猩猩在曼哈頓街上橫衝直撞,最後從剛完工的帝國大廈重摔落地,令人驚艷的特效讓觀眾著迷不已。電影中的金剛其實是一隻定格動畫玩偶,由鋁製骨架做成,外層披上了兔毛。參與電影製作的工作人員總計有113人,包括攝影師、化妝師、以及高達21人的視覺特效團隊。

1976年,導演迪諾.德.勞倫提斯(Dino DeLaurentiis)推出了新版本《金剛》,當時剛建成的世貿大樓取代了帝國大廈,成為金剛的死亡之所。新版本的金剛在某些鏡頭是一位穿著黑猩猩裝的二十五歲技術人員,有時候又成了12 公尺高,由水力學控制、披著馬毛的玩偶機器人。儘管製作成本大幅攀升、特效技術日趨複雜,但是參與的工作人員人數依舊維持113 人。

2005年, 則是輪到導演彼得.傑克森(PeterJackson)翻拍。他決定重返1930年代,回到帝國大廈頂樓重現電影中最關鍵的一幕。主角金剛是由英國演員安迪.瑟克斯(Andy Serkis)飾演,他不僅要穿上大猩猩裝,身上還安裝了動作捕捉設備,將鮮明的臉部表情以及動作回傳至由資料中心打造的數位動物身上。傑克森執導的《金剛》電影版本總共有1659 名工作人員,除了前幾個電影版本也有的攝影、服裝設計等工作外,有更多工作是大家未曾聽過的,例如:資料整頓和立體合成師。

製作一部讓觀眾浸淫其中、充滿視覺震撼的電影,需要的工作人員數量是過去的十五倍,這深深影響了真正有企圖心的工作者未來的生涯規劃。為什麼隨科技演進,卻需要更多人力呢?

細緻特效需要結合不同專業

維達數位製作公司就是《金剛》電影的幕後推手。他們參與包括《魔界》、令人難忘(而且賣座)的《阿凡達》以及《浩劫餘生》三部曲等電影製作。這些充滿特效的電影場面,完全是在螢幕上創作,設計師建立高度準確與精細的立體模型,運用既有科技盡可能精確地仿造真實的世界。

如果希望觀眾入迷,就必須夠細緻入微(當你說某個畫面讓你覺得出戲或是覺得很假,就是對視覺設計師最大的羞辱)。設計師必須運用實體世界的物理學、生物學和解剖學原理,製作場景和角色。

2005年版本的《金剛》電影之所以要動用1659 名工作人員,部分原因是,如果要製造令人信服的3D 視覺特效,就需要多種能力組合。其中一端是純粹的設計能力,也就是想像場景和視覺,有時候甚至需要手繪;另一端是更為技術導向的工作人員,撰寫程式、運用高階數學將設計的想法轉換成真正的電影畫面;中間則是包括模型人員,同時具備設計能力與技術背景。一個兩秒鐘的鏡頭可能需要十多個分別具有不同能力的工作人員,發揮各自的專長共同合作。

跨領域的有效溝通

擔任模型人員、也就是中間溝通橋樑的馬可.勒弗朗(Marco Revelant),有能力勝任這份工作的原因是,他不僅具備設計眼光,同時了解技術需求,他也比多數人更懂得如何整合兩端。

勒弗朗發現模型師與程式開發人員互動時出了問題。模型師過於堅持要求程式開發人員修改,表面上看似讓工作變得更輕鬆簡單,實際上卻是耗費了更多的處理效能。「許多使用者會告訴程式開發人員:『我希望能夠移動這張簡報,然後做這個。』但這並不是他們真正想要的。他們只提出解決方法,卻沒有讓問題抽象化,讓人無法理解全貌。」

當時,維達數位的團隊正嘗試將動物羽毛數位化,但程式開發人員不懂得理毛,必須有人告訴他們軟體應該怎麼重現理毛過程;而擅長理毛的人通常很難運用程式開發人員能理解的語言,告訴他們該怎麼呈現。

勒弗朗可以說電影人與設計師的語言,也讀得懂關於新建模技巧的技術性論文。他並不是真的在看程式碼,但是他理解彈性桿動力學在頭髮上產生的作用。雖然他自己不知道如何執行,但是他理解背後的邏輯。許多設計師並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連結不同專業的「膠水人」

電影製作的高度複雜性,為勒弗朗的這樣的工作者創造了難得的機會,這些人可以與兩種不同專業的工作者溝通。當一部電影需要愈多人參與、牽涉更多技術能力,就愈需要勒弗朗的能力,確保設計師和技術人員之間的聯繫和互動是有效的。維達數位資訊長凱西.格魯札斯(Kathy Gruzas)將這些人稱為「膠水人」(glue people)。

「我認為,要完成規模如此龐大且複雜的作品,唯一的方法就是運用大量人力,花費大量時間溝通、討論,然後把事情做對,」格魯札斯對我說。「這些人必須能夠流利地說出藝術和技術語言,為這兩群工作者轉譯對方的說法,讓所有工作運作順暢,清楚說明需要的視覺效果,並監督品質。」要在維達數位成功,不僅要具備技術,還必須運用這項能力,讓整體大於部分的總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