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痛恨、習慣到依賴...當民進黨「被體制化」修憲還有看頭嗎?

政治

電影《刺激1995》是一部好萊塢經典名片,賣座歷久不衰,我最近在偶然的機會下又看了一次。這部片子劇力萬鈞,卻又行雲流水般一氣呵成,完全無斧鑿痕跡。劇中對白精彩絕倫,獲影評家一致推崇。其中有一段關於受刑人「被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的現象描述,非常深刻,簡直入木三分,和目前執政的民進黨的遭遇有幾分像,值得稍做敘述和引伸。

民進黨從痛恨、習慣到依賴黨國體制

劇中人瑞德(摩根費理曼飾演)說:「這些監獄的高牆很有趣,一開始你恨它們,然後你習慣它們,時間一久,你轉而依賴它們。那就是「被體制化」(Institutionalized)的意涵。

民進黨的前身是「黨外民主運動」,一開始追求的是解除戒嚴、開放黨禁、報禁、廢除萬年國會、人民直選總統、台灣主體性等等,簡單地說,就是自由化、民主化、本土化(台灣化)。當時,高舉與國民黨「外來政權」完全不同的價值信念,民進黨信誓旦旦,要進入體制,徹底改變國民黨黨國體制。

如今,民進黨不但已經進入體制30多年,且執政13年,其中完全執政5年,目前還在執政。民進黨是改變了體制,還是被體制改變?我的答案是:都有。民進黨進入體制,的確改變了一些體制,但也接受了某些既有的體制。

修憲不敢觸及兩岸敏感神經

讓我改寫《刺激1995》劇中人瑞德(Red)的話說:「(民進黨)一開始恨國民黨黨國體制,然後逐漸習慣黨國體制,時間一久,轉而依賴這個體制,沒有這個體制,就不知道怎麼玩下去」,這就是民進黨「被體制化」的意涵。

且以修憲為例。2021春天,民進黨將啟動暌違已久的修憲工程,到目前為止,根據立法院長游錫堃的說法,民進黨提出的修憲案只有一個,「18歲公民權」。由此可見,凡涉及兩岸敏感政治神經的修憲議題,如國名、國土、國旗、中央政府體制、國會選舉制度、修憲程序等等重大議題,通通出不了民進黨大門。因為黨內都知道,蔡英文總統才是修憲的最高指揮官,「一切聽總統的就對了」,大陣仗搞一個修憲小組,只是方便敲鑼打鼓罷了。

在野黨方面,國民黨對修憲目前看來不會有什麼反對的意見,因為民進黨不修中華民國憲法,豈不正中國民黨下懷。但,國民黨如果基於黨的利益,反對「18歲公民權」,也不足為奇。民進黨不允許在野黨「公投綁大選」,自己卻暗渡陳倉,尋修憲的路去獨佔「公投綁大選」,為2022超前部署,試圖一雪2018奇恥大辱。光這一點,在野黨就可以翻臉,理直氣壯地反對任何修憲案了。修憲到時候很可能就破局收場,一事無成,接著又是兩大黨毫無建設性的口水戰了。

進入體制,就一定得背叛理想?

從近兩百年歷史看,「進入體制,改變體制」是一個古老的課題。當年德國社民黨為了是否進入體制,爭議不休,是最古典的例子。因為進入體制會涉及黨的基本發展路線問題。德國社民黨後來還是進入體制,而且也邁向執政,但未曾聽說德國社民黨背叛黨的理想。

而民進黨呢?為什麼這麼快就失去理想性?為什麼這麼快就集體陶醉在所謂的「執政價值」中?是誰搞出來的?誰該負責呢?這不僅僅是一個政治的現實,也是一個複雜的歷史現象,值得探究。

本文授權轉載自游盈隆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