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硬起來反把習大、普丁送作堆?戰爭專家:俄中還有兩大潛在衝突

國際

美國國務院30日公布的年度人權報告砲轟了中國和俄國一翻,對於美國強勢態度是否會進一步將中俄「送作堆」組成「專制聯盟」反美,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僅回應,華府亟欲維護國際秩序但無意壓制任何國家。

布林肯與中國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楊潔篪在阿拉斯加不歡而散後,中俄關係似有升溫跡象。俄國外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日前與中國外長王毅發表《聯合聲明》,反對將人權議題政治化、干涉他國內政,並主張以其他貨幣取代美元,和西方主導的國際支付體系「脫鉤」。

然而,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戰爭研究系(Department of War Studies)學者庫特(Natasha Kuhrt)認為《聯合聲明》並無新意,展現團結的象徵意義較大,此外過去20幾年來「中俄的夥伴意義有所轉變,兩國之間的競爭恐怕並不亞於合作關係」。

聯合國安理會討論緬甸問題前夕,俄國官方智庫「俄羅斯國際事務協會」(RIAC)學者Ivan Timofeev對《環球時報》表示,中俄必須聯手在聯合國拓展勢力,尤其是安理會、人權理事會和開發計畫署。(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角逐對中亞的影響力

庫特在澳洲非營利學術媒體《對話》(The Conversation)撰文表示,她之所以對俄中聯盟升溫沒有那麼樂觀,是因為兩國仍有顯著分歧,尤其是在中亞和北極。

俄國長期控制中亞的政治、安全及軍事力量,而中國透過一帶一路和雙邊貿易協定,近年對中亞經濟的影響力見漲,引起俄方警戒。

作為回應,俄國將自己主導的歐亞經濟聯盟(Eurasian Economic Union)與一帶一路連結,北京則默認莫斯科這樣「拼裝」兩個計畫,被解讀為是為了安撫俄國的疑慮。

儘管如此,中國仍開始以私人企業名義跨足長期屬於俄國的安全領域,例如對中亞輸出監控技術、協助塔吉克設置邊境巡邏隊等等。

根據華府智庫「哈德遜研究所」(Hudson Institute)報告,為了防堵分離主義──在中國常與「恐怖主義」畫上等號──還有實施能源戰略,中國必須確保巴基斯坦瓜達爾港(Gwadar Port)─新疆喀什(Kashgar)輸油管順利運行。

這代表中國必須密切掌控新疆,而要鎮住新疆,北京還得連帶對毗鄰的中亞具有一定控制力,如此一來,中亞便成為俄中競爭之地,甚至是可能衝突的引線。

在北極合作也埋下衝突種子

北極長久以來也是俄國主場,莫斯科主掌著北極的交通運輸,但同樣需要中國資本協助開採北極蘊含的能源,而自稱「極地國家」的中國自然樂意發展他的「極地絲路」。

俄中聯手開發北極,然而華府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CNAS)近日報告指出,合作也可能是紛爭的開始。

CNAS表示,俄中在北極的合作奠基於經濟而非政治,雙方政治目標大相逕庭,一方面俄國希望維持現狀,一方面中國尋求突破以增強影響力。因此,若北京試圖「撈過界」或莫斯科過於防堵,都可能激怒對方。

俄中對「北方海路」(Northern Sea Route)的看法也迥然不同,俄國認為自己具有北方海路的專屬管轄權,中國卻一反常態地支持《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CLOS),指北方海路應對全球開放。

CNAS指出,目前俄中謹慎避開雙方意見分歧的「深水區」,但不代表那些裂痕就不存在,並建議「西方國家的決策者可把這些視為機會,削弱俄中合作」。

然而,俄中之間的嫌隙真的就能讓歐美見縫插針嗎?

俄中友誼未升溫,但仍難「見縫插針」

儘管庫特認為俄中友誼並未升溫,但中亞、北極等紛爭也還不足以使兩國菁英統治階層的關係顯著惡化。

庫特指出俄國政治菁英與能源公司關係匪淺,只要俄國一日無法使其能源出口佔比下降,就一日難擺脫對中國的過度依賴,邁向經濟多元及現代化。

俄國以原油為對中出口大宗,而中國輸出至俄國的主要是製造業產品,這導致俄中經濟關係失衡:俄國只是中國眾多能源供應商之一,但隨著歐洲佔俄國貿易比例逐年下降,俄國卻是愈來愈依賴中國。(圖片來源/俄國Gazprom公司官網)


庫特直言,俄國近年所謂的「東向政策」(turn to the East)其實就是「中國向政策」(turn to China)。

不過庫特也認為,俄中雖也共享「反西方/反美國」價值,但兩國結盟方式採取「模糊戰略」,對雙方合作抱持開放態度,但也保持彈性操作空間,尤其是在涉及主權議題的時候。

因此,中國企業代表團3月參訪克里米亞(Crimea)遭到烏克蘭抗議時,北京並未嚴詞回擊烏克蘭「不要干涉俄國內政」,而半國營的俄羅斯石油公司(Rosneft)也持續在中國聲稱擁有主權的南海九段線與越南合作開採天然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