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說唱在地事──六甲樂說人

文化資產

週日下午,六甲國中旁的閩式三合院「居廣居」傳出輕快的自編曲「菇仔夢」歌聲,六甲半世紀前盛極一時的草菇產業,又在音符裡活躍起來。這群均齡65歲的說唱者是已成軍兩年,走遍六甲說唱地方事的「六甲樂說人」。對他們而言,「樂」既意味音樂,也代表快樂,每場演出,都是快樂地用音樂說故事。

百年古厝成樂說人舞台

每月第四個週日下午,「六甲樂說人」固定在已有94年歷史的居廣居演出,這裡是樂說人成員陳香吟、陳香玲與陳貞慧三姊妹的出生地,見證陳家四代風華,一磚一瓦中的故事,都是六甲歷史的縮影。

六甲的土質細密溫潤,氧化鐵含量充足,曾是臺灣磚瓦業的重鎮。全盛期的1970年代有上百條窯場,盤旋黑煙猶如巨龍,連深夜也亮著通紅火光。

陳家第一代祖先陳鱟以屠宰為業,第二代陳分在日治時代初期採新式的「目仔窯」燒磚,供應曾文水庫宿舍、烏山頭水庫建材。這棟「居廣居」,是陳分為獨子陳天賜準備的結婚新房,請來各方巧匠展身手,花費資金等同當時一甲半的良田。

已有94年歷史的居廣居是六甲樂說人的表演舞台,入口門樓的燕尾造型相當別緻。

占地百坪的三合院採用自家燒製磚瓦,入口門樓的燕尾朝天一勾,造型別緻。建築彩繪出自麻豆彩繪匠師黃矮、黃水龍父子之筆,屋前大草皮鬱鬱蔥蔥,小葉桃花心木在旁昂然守護。自擔任校長的陳天賜起,陳家子孫多從事教職,居廣居不僅典雅,還頗具書香氣息。

深入田野,讓六甲人說自己的故事

但隨著陳家開枝散葉,無人居住的古厝逐漸頹圮。2014年,第四代子孫自掏腰包1300萬元加上50萬元文化局補助,比照古蹟修復,讓老屋再現風華。陳家第四代女兒陳惠芳認為,空有硬體沒有軟體,古厝只會再度凋零,特地往返台北、六甲開課,指導鄉里居民學習手鼓、活化腦部。教師退休的陳家第五代、也是陳惠芳的姪女陳香吟,成為她的最佳幫手。

不料課上不到一年,陳惠芳罹癌,陳香吟形容自己「備胎變正胎」,硬著頭皮接棒。前年,南藝大推廣處到六甲舉辦說故事培訓計畫,她與手鼓夥伴參加後,決定讓團隊在音樂之外增添故事元素,「六甲樂說人」正式成立。

「我以前教歷史,發現歷史形同『政治史』,講的都是菁英高層故事,和庶民沒什麼關係。」她決定深入田野,梳理六甲的文史、產業,讓六甲人說自己的故事。

自編詞曲,傳唱種菇人辛勞

1970到1990年代,松茸(洋菇)出口蓬勃,六甲處處可見洋菇、草菇菇寮。但工作環境潮濕又辛苦,人力青黃不接,爾後中國大陸瓜分菇類外銷市場,讓草菇產業迅速萎縮,僅存的菇寮屈指可數。

六甲農民改由國外引入火鶴栽培。那時的火鶴非常貴重,知名歌仔戲演員楊麗花結婚時的進口火鶴捧花,一支就要臺幣200元。歷經多年,六甲培育出20多種火鶴,深入尋常百姓家,還受日本、澳洲喜愛,外銷年產值高達 1 億元。

這都成為「六甲樂說人」的創作素材,他們走進草菇農黃冠銘的菇寮採集故事、作詞譜出「菇菇三部曲」。從蓋菇寮的「菇寮徛在起火鼎」、種菇「半暝挽菇到天光、菇土拿出換棉床」,到「菇仔夢」訴說草菇產品與時俱進、從罐頭到乾燥零嘴的變化,將種菇辛勞、產業流變立體地刻劃出來。

在樂說人成員陳香玲(中紫色衣者)的帶動下,觀眾們跟著音樂打節拍,成為演出的一部分。

陳家姊妹各展長才,大妹陳香玲是退休特教老師,擅長簡化複雜事物,是樂說人中的說故事好手。二妹陳貞慧有照服員、保母、廚師證照,擅長與人互動,好比團隊「經紀人」,讓老屋由內到外長出豐富肌理。

以仁居心,邁向下個百年

現在樂說人的說唱主題,包括菇菇三部曲、火鶴花傳奇、講述地方歷史的「赤山堡講古」、居廣居和陳天賜校長的故事。手鼓、鈴鼓組成的「鼓圈圈」搭配直笛旋律,已練成近40首涵蓋童謠、民歌、懷舊等類型歌單,依不同年齡層觀眾喜好,穿插在故事中演出。

目前樂說人團隊近30人,每月第一週到日照中心表演,第四個週日在居廣居演出搭配小農市集,也會不定期到幼兒園說故事。今年團隊將繼續向文化局提案,聘請專業講師來指導,提升說故事與音樂演奏能力,讓故事文本更有張力,並請黃矮的曾孫設計師黃厚銘來居廣居辦藝術講座。六甲區長陳啓榮表示,將在今年完工的通學步道將打通六甲國中與居廣居之間的圍牆,為來客營造更舒適的環境。

「居廣居」取自《孟子‧滕文公下篇》,意味「以仁居心,所居便是天下最寬廣的宅第」。蛻變為公民舞台的居廣居,正循最初的命名精神朝下個百年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