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硐神社步道:登上消失的昭和遺跡

文資建築

曾被美國CNN評選為「世界六大賞貓景點」之一的的侯硐貓村,每逢假日侯硐車站就會湧入一批一批為賞貓玩貓而來的遊客,但這個在清末民初曾是開採金礦重地,到日治時代發展為台灣第一大煤礦之鄉的淳樸小鎮中,卻有不少足以見證昔日繁華的歷史建築,值得走訪,其中不容易被遊客發現的「侯硐神社」則在地人才知道私密景點。

侯硐神社位於侯硐車站左側,經介壽橋懷恩亭旁便能拾階而上,最初有兩條參拜道,主參道藏匿侯牡公路旁的雜草叢中,副參道則稱作「侯硐一百階」,位於侯硐路上的「瑞三福利社」旁,傳聞是當地民眾為方便聚落聯繫,於是利用石塊鋪設階梯作為往來通道,是在神社建造後才劃入參到範圍內。

「兩條參道」對於神社而言相當特別,如今後者卻因長久失修,已禁止遊客通行,目前新北市政府與瑞芳區公所則另闢新道在介壽橋頭紀念碑旁,步行約15至20分鐘即能直抵神社。

礦區的興衰之路

座落於小丘的自然地形,神社與周圍環境極為協調,其中入口設有兩座巨型石燈籠,參道兩側也設有「織部形」的石燈籠,主參道的圖案設計是太陽,副參道則是月亮,共計4座,另外尚有兩座「明神鳥居」,一座為石造、一座為靠近本殿的圓形檜木造,是戰後北台灣保存最良好的鳥居代表,然而第二進鳥居卻因木材多中空腐朽,未來是否會因風雨摧殘而坍毀,便不得而知了。

日治時期的侯硐曾是一座繁華的黑金山城,煤產量連續多年蟬聯全台第一名,是當時推動支持台灣工業動力燃料的重鎮,爾後昭和晚年,為響應二次大戰期間日本推動的皇民化政策,侯硐神社便因此誕生,本殿坐北朝南,主要供奉掌管大地的「天照大神」,類於於台灣的「土地公」,在地採礦者多會前去祭拜。

天照大御神出洞。(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台灣光復後,國民政府來台,對於日治時代的文化進行「清除」運動,大規模拆除全島各地神社,猴硐神社也無法倖免,能夠瀏覽侯硐聚落全景的本殿被拆除後僅存基壇,拜殿則改建為涼亭供遊客遊憩。沿著石階參道,沿路仍感受到濃厚日本味景色,一邊欣賞四季豐富的植栽、一邊聆聽四周的鳥語風聲,登上侯硐倚傍山頂的至高點,無論大粗坑、小粗坑,或是三貂嶺等美景皆能盡收眼底。

侯硐神社雖然相較高朋滿載的貓村來得人煙稀少,卻也擁有獨特的歷史氛圍,吸引不少日本人前來享受靜謐氛圍,若未來有機會來到侯硐,不如花費一些時間爬上社頂,眺望整個侯硐的山水風光! 

侯硐神社小檔案

創建時間:約昭和9年(西元1934年)

修復單位:新北市政府、瑞芳區公所

官方網站:http://www.ruifang.ntpc.gov.tw/content/?parent_id=1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