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產業智慧化 81家台商鮭魚返鄉投資新北3000億

地方建設

新北市是台灣人口最多的一級行政區,到2020年底有近404萬人,總面積2052平方公里,佔全國面積6%。更特別的是,新北市境內包圍著首都台北市及商港基隆市,北北基就這樣形成大台北都會共同生活圈。

要養活這麼多人,就必須大力發展工商業, 才能提供夠多的就業機會。但新北幅員廣闊「包山包海」,區內城鄉發展大異其趣,所幸有豐沛的人力資源,加上臨近台北市的地利之便,造就新北市各區產業蓬勃發展。

「新莊宏匯廣場」於109年9月正式開幕後,已創造3,555個就業機會,左3起:新北市長侯友宜、宏匯集團董事長許崑泰。(照片來源/新北市政府)

軸心樞紐,邁向世界跳板

近幾年隨著產業翻新、科技升級,新板特區與新莊副都心大蛻變,不只帶動新北經濟活絡升級,也與台北市形成雙子城的氣勢,逐步強化國際競爭力。

新北市擁雙海港(台北港、基隆港)、雙空港(桃園國際機場、松山機場)的優勢,等興建中的「台北港特定區」竣工後,將為這座城市開展不一樣的高度與格局。「三環六線」捷運網絡也將29個行政區串連起來,促進多核心都會發展。

多條快速道路開通,從市中心到境內區域都在1小時路程以內,未來從機場到新北市中心更只需20∼30分鐘,城鄉之間的發展腳步愈來愈接近。

就業人口、商業登記家數,皆居全國之冠

新北市產業起步早,早期是瑞芳、平溪鐵路一帶的礦業,以及鶯歌的陶瓷業,之後大龍峒、南港的五金機械業外移到新北市的三重、汐止區,奠定新北市製造業發展的基礎。

在1960年代出口導向政策下,食品、紡織、電子、塑膠業等民生工業興起,集中在新莊、三重、板橋、中永和、新店等地;之後新北市成功引進外資投資工業,打下新北市電子業發展的基礎。1980年代隨著樹林、泰山、土城、瑞芳及林口等工業區及新市鎮的開發,工業的發展逐漸由市中心往市郊延伸,吸引多方投資進駐,強化了新北市的產業基礎。

目前新北市轄內大大小小工業區超過80個,幾大主要工業區包括新北產業園區、土城工業區、瑞芳工業區、樹林工業區及林口工業區等,產業版圖也持續擴張中。新北市就業人口超過194萬人,商業登記家數13.7萬家、佔全國17%,工廠登記家數2萬家、佔全國23%,皆居全國之冠。

新北市有豐富文化及觀光資源,鶯歌老街就是典型寫照。(攝影/趙世勳)

中美貿易戰帶來鮭魚返鄉效應,新北市也建立招商一條龍快捷服務機制,「台商服務專案窗口」累計已服務81家回流台商,投資金額超過3000億元。

新北市經濟發展局局長何怡明表示,新北市的產業動能在於人才紅利以及臨近首都效應。相較於其他地區,新北擁有不少優勢,包括交通便利、生活機能完善,也沒有缺水、缺電等問題。

不過,土地價格高,當然也會是廠商進駐考量因素。為解決土地問題,何怡明表示,新北市是六都第一個推動工業區立體化,已通過45案,透過廠房「立體化」新增樓地板面積近5.4萬平方公尺,預計可提供近1.6萬個就業機會,創造超過950億元產值,成績傲視全國。

積極爭取新創事業落腳,推動產業智慧化

提起新北知名企業,大家最為熟悉的就是位於土城頂埔科技園區的鴻海,緊鄰鴻海的還有正崴,附近土城工業區內還有燿華電子等。與土城相接的板橋,有以通訊及資訊數位發展為主的遠東科技園區,內有世界級知名企業谷歌(Google)、愛立信(Ericsson)、AWS等外商設立研發及營運中心。鄰近板橋的中和是軟體發展重鎮,區內軟體園區(遠東世紀廣場)有科技及電競大廠包括威剛、凌華、微星等進駐其中。

紡織股股王儒鴻,也在新北市五股工業區設廠,但隨著業績大好廠區日漸不敷使用,目前正在興建中的企業總部則座落在新莊;林口工業區也有南亞塑膠、中興電機、研華等大廠;大汐止經貿園區有宏碁設廠;瑞芳工業區則有廣運機械等;億光電子在樹林、土城都有設廠;新店地區有宏達電、裕隆等大企業。

新北市經發局還積極爭取新創事業落腳新北,例如鴻海與裕隆攜手合作進軍電動車領域、鴻華先進開發MIH聯盟。何怡明表示,裕隆與鴻華都位於新店地區,這些MIH成員都會是招商爭取對象,也有機會進一步為樹林、鶯歌、三峽等地帶來外溢效果。

此外,南亞科宣布將斥資新台幣3000億元,計畫在泰山南林科學園區興建12吋先進晶圓新廠。南亞老廠轉型,也凸顯了新北產業靈活的特性,如何將既有廠房與土地轉型再利用。

儒鴻企業企業總部於110年1月舉行上樑儀式,111(明)年下半年可落成啟用。(照片來源/新北市政府)

新北市是全國人口最多的城市,為提供更多就業機會,未來市府還要推動產業智慧化,例如在八里、林口、淡水等地發展智慧製造及智慧運輸場域;在新店、中和推動智慧電動車及高值醫材;在汐止、瑞芳發展資通訊及生技產業;並透過板橋數位科技為新莊引進金融科技,驅動五泰、三蘆、土樹等地區傳產轉型,為新北市打造未來黃金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