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沖基金Archegos破產 高盛全身而退 瑞信第二季恐再虧近50億美元

國際金融

瑞士信貸(Credit Suisse)日前捲入 Archegos 爆倉事件,《華爾街日報》揭露,投資銀行瑞信對Archegos對沖基金的借貸等曝險超過200億美元(5615億台幣),因為瑞信投資銀行內部尚未安裝即時追蹤風控系統,所以無法監測對Archegos的龐大曝險。

瑞士信貸週四公布第一季的淨虧損,為2.52億瑞士法郎(約2.75億美元),並表示已經出售與Archegos基金有關的97%倉位,剩下的曝險部位很小。該公司預計,第二季將額外虧損6億瑞士法郎(約6.55億美元),加上第一季受到Archegos 強制平倉影響,虧損金額已達44億瑞士法郎(約47億美元)。

瑞信踩雷,第一季虧損2.75億美元,估第二季虧損近50億美元

瑞士信貸表示,若不是因為Argegos基金的關係,沒包括重大項目,調整後的淨收入可達到74億瑞士法郎(約 80.85 億美元),比一年前成長35%。執行長 Thomas Gottstein 認為,此季本來應該是瑞士信貸歷史上最好的季度之一。

Archegos 賭注遍布在六家銀行,包括日本野村控股和摩根士丹利,同樣帶來龐大衝擊,但相對於其他貸款銀行,瑞士信貸提供的貸款最多,在此次災難中也是最後幾家退出的銀行。

瑞士信貸4月稍早宣布,由於美國的家族對沖基金Archegos Capital在3月份破產,導致瑞信慘賠47億美元,預計第一季稅前虧損約為9億瑞郎(275.3億台幣)。不過,瑞信指出,除了Archegos和Greensill以外,其他業績處於其十年來最強勁的一季。

瑞信3位高層離職

執行長戈特斯坦(Thomas Gottstein)和風控長華納(Lara Warner)最近離開瑞信,直到Archegos基金被迫清算那幾天,這兩人才意識到瑞信對Archegos的曝險。據悉,這兩位高管都不清楚Archegos基金是主要客戶。

此前瑞信公告,因Archegos虧損47億美元,減少股息的發放。Archegos的故事導致瑞信的投資銀行執行長和風控長、法務長離職。瑞信還面臨美國和歐洲監管機構質問瑞信與Archegos的關係以及風控的問題。

瑞信踩的另一個雷是英國供應鏈金融公司Greensill Capital,在Greensill倒閉後,瑞信對資產管理部門進行獨立調整,此前,瑞信管理與格林西爾(Greensill)相關的100億美元資金。

美國前老虎亞洲基金經理人Bill Hwang的美國家族投資公司Archegos跟6家投資銀行借來的鉅款,集中押注幾檔股票。當一些股票逆轉下殺,Archegos無法補足追加的保證金要求時,隨即觸發華爾街史上最大的短線虧損之一。

Archegos從6家投資銀行借入巨資炒股,包括野村、摩根士丹利都公告巨額虧損。

高盛全身而退,摩根士丹利虧損9.11億美元

高盛快速拋售Archegos持股,全身而退,第一季淨利大增近6倍,而摩根士丹利第一季淨利增長1.5倍,但是因為Archegos交易而虧損9.11億美元。

據《華爾街日報》先前報導,相對於其他貸款銀行,瑞士信貸向Archegos提供的貸款更多,並且是最後賣出Archegos持股的銀行。

投資人很想知道瑞信對Archegos和Greensill的曝險程度以及這些損失是否進一步打壓第二季財報。

巴克萊銀行歐洲銀行股票研究聯席主管戈爾(Amit Goel)周三對《CNBC》表示,現階段,瑞信不太可能回答投資人所有問題,尤其是在Greensill風險方面,該集團持續定期更新數據。

瑞信內部沒有建置「動態保證金的系統」

至於Archegos曝險,如果已經拋售所有風險資產,瑞信小組可能會提供更多細節,但是如果不是這樣,他們可能不會透露剩下的曝險。

《華爾街日報》報導,知情人士說,在瑞信內部,最高管理層現在知道,對Archegos名義上的曝險規模超過200億美元。

知情人士說,瑞信未能保護自己免受Archegos風險影響的主因是,瑞信尚未建立實時監控Archegos持有股票的價格變動和風險系統。

Archegos跟投行借鉅款,融資炒股

知情人士說,瑞信內部的投資部門尚未安裝這種「動態保證金的系統」,瑞信計劃在春季某個時候將Archegos的部位轉移到該系統。

Archegos和華爾街投資銀行簽署價差合約(CFD),Archegos跟投行借鉅款,融資買進ViacomCBS、Discovery、幾檔中概股(百度、愛奇藝、唯品會、騰訊音樂、跟誰學)。

知情人士說,由於Archegos投資的股票價格在3月下旬突然下殺,因此如果沒有這些即時追蹤系統,瑞信無法完全監控Archegos的風險,但是華爾街其他許多銀行早已使用這些系統。

晨星歐洲銀行股票分析師約翰表示,在Archegos和Greensill破產之後,瑞信已對旗下投資銀行業務和資產管理業務進行兩次獨立調查,但是仍有可能引起瑞士監管機關FINMA強烈究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