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請五感入席老濟安第三代主理人王柏諺 草裡乾坤 萬華50年青草店轉生記

人物

午後的河堤邊上,陽光為兩大一小的身影拉出頎長的影子,媽媽方彎下腰來,一回頭王柏諺的手上轉眼多了株葉脈齊整的小草,耳邊此刻也不時傳來王榮貴囑咐的聲響:「不要看它身形小,葉下珠可是很有用的植物!」這是王家人難得休假時出現的家庭日常,週間,王榮貴與其他伙計在店裡經常分貨到深夜,放學時間往老濟安裡瞧,常可見到就著燈光寫作業的王柏諺,這也是他長大後常常憶起的童年—熟悉卻與父親互動不多的光景。

時隔20年,若以縮時攝影照見光陰流逝間的老濟安,可以看見原來鑲著古樸磨石地板的青草茶舖,2017年後轉身變成燈色潤澤,宛如現代展場的青草茶吧。「其實我一直都很想幫老濟安做一些改變!」這是踏出大學校園時的王柏諺慎重放在心頭的要緊事,只是當時羽翼未豐,改造的雛形尚未畫出足夠說服自己的樣貌。

直到畢業坐進辦公室,再走了趟火裡來、油裡去的餐飲業,王柏諺對產業市場和消費者的面貌逐步走向更具體的認識。這時的王爸爸也正考慮參加「台北造起來」計畫走進老店舖的改造之列,當時計畫團隊負責人拋出了各種考題:「青草茶除了站在路邊飲用,還有哪些形式?」「王家事業的新改造,接班人當真有心相承?」,就像重新對王柏諺傳承產業的決心進行拋問,這個王家的二兒子決定帶著不同的視野捧回老濟安這塊金字招牌。

為了證明闖蕩這一趟並沒有白走,王柏諺想起之前打拼過的上班環境滿是加班操勞的工程師,久坐辦公室已是他們難逃的宿命,碰上繁忙的趕工旺季,雙眼拔出螢幕時,早已離正餐時間久遠,「他們有時候甚至忙到沒時間看醫生,時間久了,身體只能越拖越差,那時我常想或許家裡的青草能幫上一點忙!」這也成為轉型初期王柏諺與設計師商討,為老濟安訂下新副標「Healing Herbar」的最大來源。

帶著療癒精神的新使命,撫慰每一個走進新店面的客人,轉型後的老濟安仍保留了一處徹底遠離3C的環境。待客人在滿是草香的吧檯前坐定,送上眼前的會是一張將肩頸痠疼、睡眠失調、腸胃健康等常見文明病徵列表量化的處方簽,接著行使「望、聞、問」三步驟也是老濟安不可或缺的步驟,從眼眶、舌頭到臉色的樣貌,王柏諺與爸爸也常能倚靠經驗一語道出來者的作息狀況。

「但我們還是希望客人有不舒服的狀況先去看醫生,青草茶還是放在後續調養。」王柏諺保留地說著,一邊拿起手沖壺緩緩沖著以濾紙盛裝,依據客人填定的徵狀相應抓出的六色青草,這也是他與太太一同嘗試了各種器具後,研究出來最適合新式青草茶的沖泡形式。滾水漫過青草碎粒緩緩流入壺底,淡褐色的湯汁清如琥珀,一回神,茶湯已用碗般口型寬闊的深色陶器盛滿。

「以前人煮青草茶就是用碗記水量,我們想著把這種形式找回來,就有了現在你看到的樣子。」一句話裡透露著兩個重要訊息,早先的客人多半買青草回去熬煮,當時論斤買賣的盛況已不復往昔,現在的客人講究快速、重視體驗,當人已走進店裡,想帶走的就不再只是植株本身了。

在飲用前還有個品評的流程,王老闆讓我們手捧乾燥青草輕巧嗅聞,就像邀請在座者一同重返與這些植物初見的當刻。「外婆家的盆栽很像有這種(咸豐)草!」「這是端午會出現的艾草嗎?」帶著些許不確定,五感引領著我們重新找回與自然連結的經驗,有一塊在囂雜城市裡,長年以紛亂餵養的心緒,很像慢慢沈澱了下來,開始落進杯底。

訪談接近尾聲,這個駕輕就熟的「吧檯手」也講起了萬華的故事,「小時候的萬華非常熱鬧,日日都像年貨大街熱鬧非凡,當時也常有人客拿著處方簽去廟裡參拜,一出廟門就往青草巷去!」王柏諺語速飛快的說著:「巷子其實不大,兩分鐘就可以走完,但對我們當地人來說,青草巷的存在就像家裡少了高麗菜會去超市採購一樣,大家缺了什麼草自然就會去(青草)巷子買。」

王老闆沈吟半晌後說道:「其實萬華還有個特別的地方,在地活動需要支持,只要聯絡好一家,其他店家通常都會一起出現。說起來就是『團結』二字,大家目標一致,希望讓萬華一起變好。」這個在萬華住了30年,剛過而立之年不久的老濟安第三代驕傲的說著。

在王柏諺的描述裡神遊,我們再度看見人聲鼎沸的寺前,穿梭著吆喝買賣的人潮,而在地的店家就像約定好一般,這次不只要讓造訪的旅人嚐出青草仔茶的好滋味,也要回人客對萬華值得一再造訪的信任。

本文轉載自《日日好日》,作者:李書嫻,非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