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本刊物匯聚地方的美好事物 文青最愛地方誌—新莊騷

地方人文

撰文.圖片來源/梁勝欽

當我們越認識自己的家鄉,不僅能提升「認同感」,也會增加「幸福感」。資深創意人梁勝欽創辦地方誌《新莊騷》,結合在地人才與支持,讓一個歷史悠久的老城走出了新面貌。

在這個資訊爆炸、卻也破碎雜亂的年代,隨著手機佔據注意力的時間越來越長,我們也離自己居住的家鄉越來越遠。有些偏鄉明顯沒落的是人口,有的衛星城市雖然日益繁華,逐漸流失的卻是「人心」。以我創辦《新莊騷》的家鄉「新北市新莊區」為例:新莊在日治時期曾經是個「郡」,隸屬台北州新莊郡,行政轄區包含了新莊、三重、蘆洲、五股與泰山等地。位於新莊路上的新莊派出所,可是當年鼎鼎大名、唯二設有水牢的「新莊郡役所」,後方更保存已列為歷史建物的「武德殿」。而且新莊還是北台灣歷史最悠久、發展早於大稻埕與艋舺的古老商港,短短兩公里老街便有四座古蹟、十數座百年廟宇,清朝時,劉銘傳還曾在新莊建設鐵軌、跑起了火車呢!

是不是覺得很有趣!是否發現自己對於新莊多了份親切感?這就是「知識」的力量,當我們越認識自己的家鄉,就會提升「認同感」,也會增加「幸福感」。但是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雖然居住了幾十年,對於在地卻一無所知。好像沒有一種服務,可以讓我們好好了解地方;沒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人有條理地、具主題性地去接觸這些資訊。

當一個地方失去文化,便失去自我認同,也會失去傳承的動力,就像浮萍一樣,無法找到歸屬的根。於是我開始思考,能否運用自己近十年來品牌行銷、博物館規劃的策展能力,以及曾參與特色小鎮、文旅景區的企劃專業,來為家鄉提供一種「社會服務」?

不只是一本「刊物」,更是一種「觸發媒介」

我喜歡說:用一本刊物,去「匯聚」地方的美好事物。就像我以策展人的專業,去轉譯、設計、創造出一個互動場域:一個可以讓人放下手機、好好專注閱讀的紙本體驗。也像是一位行銷人,把刊物定義成地方品牌的「發聲平台」,塑造獨具風格的「自媒體」,讓大家能有效率地吸收彙整過的資訊。近年來,自媒體逐漸成為握有「話語權」的推廣利器,除了影音類崛起,獨立刊物的回歸也成為一種趨勢。

我認為「地方誌」是協助傳統社區營造、到未來地方創生的重要媒介,因為看得到、摸得到,無論幾歲的人都能輕鬆讀取,並且藉由翻閱與傳遞,添增人與人之間的接觸溫度。它不僅能去蕪存菁述說梳理後的脈絡,成為一個廣播站,更有機會成為號召各路英雄好漢的串聯平台。

2020 年夏季,串聯21間店家的「新莊咖啡衝浪」活動。

以2020 年創辦《新莊騷》的初衷來說,起心動念或許偏向公益社福,但我還是把地方刊物當作「創業」來執行。畢竟獨立出版要存活下去,的確不簡單。2018年曾有人研究,台灣出現過的獨立地方刊物累計達四十幾本,然而,短短兩年過去,2020 年仍在出刊的只剩下十本左右。

一本專營地方的媒體刊物,是有藍海市場的,因具備難以取代的門檻,也有成為文創價值的潛力。雖然屬於小眾,但把特定的目標族群經營好、做出口碑、產生漣漪效應,就可能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在地品牌。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舉辦店家活動、主題講座,開發周邊商品,甚至是大型的文創市集或藝文展覽。讓品牌效應不侷限於刊物本身,而是成為粉絲願意支持的消費生態。

2020 年秋季,協力新北市文化局設計「新莊偶戲文化日」主題集章及活動文宣。

最重要的元素,是與「人」產生關係

製作地方刊物,聽起來好像很好玩。然而,除了團隊必須是各有專長的人才,還要能在循環出刊的壓力下做好協調控管,找到堅持與熱誠。但真正最大的困難,往往不在刊物內容,而是在於面向不同單位的溝通,也就是回歸到「人」本身。

既然是地方媒體,一定需要聯繫在地的政府單位、學校機關、文史團隊、廟宇、協會、商家、耆老、住戶、創作者等。如何拿捏意見、平衡報導,甚至協調紛爭、聯繫感情,還要能獲取資源,都是過程中的人事關鍵。時間久了,也許成為經營刊物的最大助力,也有可能成為阻力。所以,如何讓一本刊物獲得有力人士的認同、得到合作單位的支持,著實是一項重要考驗。

創辦《新莊騷》對我來說,不再是像以前那樣為期幾個月的活動,而是以城市為概念,策劃長達三、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展覽。這個時代的娛樂目不暇給,因此更要運用線下的媒體互動,結合新潮、懷舊、驚奇、衝突的特色元素,用地方品牌的定位,進行深度探索與未來策動。衛星城市不是一種依附,也不是一種寄居。就讓我們用一本地方刊物,匯聚你我身邊的美好事物吧!

梁勝欽 Liangz

《新莊騷》地方誌創辦人,好滙造事工作室負責人,經營「地方有本小刊物」、「有隻恐龍事務所」萬人粉專。曾任科普品牌創意總監,運用十年以上的知識行銷經驗,將「紙上策展」概念帶入地方刊物,深耕地方品牌。《新莊騷》線上看:https://issuu.com/xz-sao

本文轉載自《新北市文化》季刊。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