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實戰》你的成就不會超過你的眼界 老闆的俄羅斯娃娃用人術

企業管理

今天是我們企業實戰第一模塊:如何幫助你,以及你的企業換腦袋 中的第一講:領導人如何幫自己換腦袋。但是換自己腦袋之前,首先要認清這一點:你這輩子的成就,不會超過你自己的眼界。

每個人依據背景與造化不同,眼界有高有低,要求大家都跟賈伯斯一樣高瞻遠矚,太不實際。

但沒有那麼高的眼界也沒關係,畢竟不是每個人都那麼愛冒風險,但至少我們可以做到完善佈局,平衡營運的穩定性、成長性和未來發展潛力。

人才難覓,真的嗎?

企業找人才,當然是為了達成目標,常見的情況有兩個:1. 有一個目標自己達不成,去找有更好方法的人才,用他的方法來達成目標。2. 自己的方法要找人落實,找到可執行的人才,用他的執行力來實踐自己的方法。

聽起來理所當然,但在實務上,非常容易有個思維誤區。依照我自己的經驗,大部分的企業主找人才,都希望同時實踐以上兩個願望,也就是:希望別人按照你的方法,去實現你自己做不到的目標。

可惜,一次實現兩個願望,是健達出奇蛋的本事,如果企業主希望別人用你的方法,去達成你做不到的目標,那就不是願望,而是做夢。

為什麼老闆容易妄想呢?

其實這是人之常情,因為在現實環境裡:1. 企業主最了解自家問題與狀況,所以別人的意見很難聽進去。2. 即使方法聽進去了,但現實的情況是必須考量多方利益。有的是自己人、有的是客卿、有的是忠誠度的家才、有的是忠誠度低的人才,要怎麼運用,就要傷腦筋。3. 都已經當是企業主了,當然要實現自己的權力。

人性都是利己,視角當然是主觀的,要求企業主各個求賢若渴,廣納賢才,那就是要求老闆是聖人,屬下自己都做不到,卻去要求給你工作的老闆,這樣是沒有意義的。

企業成長的根本之道

首先是要思考一個更大的願景,眼光放遠了,就能從顯微鏡挑惕別人,改成用望遠鏡看未來。

如果企業主對未來沒有展望,自然發展空間小,到時不是一昧地把空間放給外面的人,讓既有的人才心生怨懟,就是把不同利益與能力的人塞在一起,讓彼此內耗。

所以根本之道,就是不假外求.老闆自己要進修,不能把全部心力放在眼前的業務上,而要把部分心力從營運上拿開,兼顧成長與未來等領域。

在營運、成長與未來性等三個領域裡都有關照,不同級別的人才才有地方放.營運人才顧好本業、開拓市場型人才去做成長型市場、進而吸納研究型人才去探索新領域。

如果組織不大,沒那麼多人才可用呢?

組織何須大?一個人也可以,如果你是一人創業,只要認知正確,誰說你不能同時關照營運、成長和未來?

而且組織不管再大,這種屬於老闆的責任,是一定跑不了的。就算只有老闆一個人,也要有紀律的要求自己,妥善分配心力.如果你不是企業主,卻對自己未來的成長有期許,你也應該這樣做。

要怎麼分配呢?在此給大家一個參考的建議,10%的心力關照產業趨勢的未來演變,20%的心力尋找成長型機會,剩餘70%做好營運,讓管理上軌道。即使公司一個人,也必須這樣做.即使員工上了幾百萬,這也省不得。

有了這樣的認知,不管是企業主,或是一般工作者,自然能時時惕厲自己,吸收新知,自我進修。

老闆要慎選人才,人才也要選擇老闆

企業主要進修,要進修到什麼程度?至少要進修到聽得懂人話的程度。

以前我還在職場工作時,有時候遇到一些非常好的機會,去向老闆報告執行的策略,但說也奇怪,老闆往往聽不進去。

直到後來老闆心腹的財務主管告知,老闆對我哪裡搜集到那麼多情報很懷疑,對我的判斷也覺得很可疑,那時我才知道,經理人再怎麼努力精進,策略再怎麼分析,遇到聽不懂人話的老闆,或對概率、或然率、基本邏輯一竅不聽的老闆,還是無用武之地。

良禽擇木而棲,就是這個道理,所以老闆要慎選人才,人才也要選擇老闆,何嘗不是如此。

但話說回來,如果你不是以創業為目的,而是只想在職場發光發熱,那一天到晚換跑道,卻也不是上策。

人的職涯是有限的,不可能期望人生每個階段都能得遇明主,所以與其要求老闆,不如要求自己,有好的建議不必急著證明自己的實力,而是要轉換成老闆聽得進去的語言,用他能接受的方法,一步一步引導到自己覺得較好的方向。

用老闆聽得進去的語言及方法提建議

經理人得不到老闆認同怎麼辦?

老闆不認同,就要轉換思維.看是我們的策略不好、溝通技巧不佳、有哪些考量沒顧慮到、是否忽略了老闆的個人利益或組織利益.總之,天下沒有什麼事是需要順我們的意,調整自己,用不同的方法與手段逐步嘗試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也是磨練自己能力的好機會。

所以對於企業主來說,至少要進修到聽得懂人話,不然別人的意見再好、判斷在精確,道理講的在淺顯明白,這樣你還是聽不懂,又有何用呢?

老闆聽不懂人話,如果組織有能力高強的工作者,最多只是資源與時間內耗,但組織若只剩下聽命辦事的人,那老闆腦袋不清,屬下還拼命去做,外面的人才又進不來,這樣公司的前景可想而知。

對於工作者來說,不可能事事要求老闆英明.反之,磨練好自己的溝通技巧、學習向上管理、用老闆的視野看問題、從老闆的利益出發、符合公司利益的結果結束,自然能得到好結果。

重要會議企業主一定要參與

我擔任顧問的前絕條件,就是無論客戶公司大小,一開始就會跟企業主溝通:進行顧問會議的時候,只要老闆不出國,希望老闆要盡量參加,這不是自我貢高,而是考量幾個重點:

1. 畢竟如果開會討論的議題不需要老闆在場,那這樣的議題通常也不需要顧問.若是技術問題,私下問問就好,就不需要搬到會議上浪費大家時間。2. 如果這是重要議題,那討論時老闆不在現場,聽完了以後還要幕僚解釋一遍,不是傳遞不清,就是事後翻案,那會議也是白開。3. 更多時候是老闆覺得結論正確,但卻要求按照他的想法,改變行動的優先及與步驟,那之前的會議不但白開,還對組織運作有傷害。

許多人希望趁老闆不在的時候趕快開會,其實是怕跟老闆溝通,但這正是最沒效率的做法。

趁老闆不在趕快開會其實最沒效率

畢竟只要一個方案需要老闆同意,那方案不管再好,一定要先尋求老闆的支持,如果老闆聽不懂,就要用他能理解的方法讓他理解,如果這一點都做不到,那再好的策略都無法取得支持,在組織內運作自然阻力重重。

所以當企業主的人,不只要進修,更要時時反省、反省自己的不足,不然屬下不敢言,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那老闆的缺點會被無限放大,優點會被掩蓋,最終損失的還是自己。

過往我在企業內部執行專案,或現在擔任顧問,花最多心思往往不是幫企業擬訂策略,而是設法在客戶組織內的上下級間溝通,因為溝通的品質嚴重影響專案的成敗.這種問題東西方猶然,在台灣卻更為明顯。

華人社會裡,大家都不想當壞人、也都怕被人看輕自己,所以說話容易含混不清、語焉不詳,凡事都說我盡力,心裡卻從來沒有一定要交付結果的認知,長此以往,組織的戰力和執行成效當然大打折扣。

找到適合人才的方法

幫大家做個小結,企業主要能:1. 訂出一個夠高的目標。2. 兼顧穩定營運、追求成長、尋求潛力的安排。3. 空出適合的空間。

做到這三件事,即使沒有具體可實踐的步驟,亦不打緊,因為願景清楚、空間夠大,才能找到適合的人才。而所謂適合的人才,就是能幫你提出具體可實踐的步驟,才稱得上人才。

俄羅斯套娃用人術

有看過俄羅斯套娃嗎?一個能訂出夠大的目標、空的出位置的老闆,就能任用比自己厲害的員工,一步步將自己的實力放大;而那些只顧及眼前利潤高低、營運好壞,聽不進不同意見的老闆,就只能任用比自己還差的人才。

就像俄羅斯套娃一樣,用比自己厲害的人,就是把自己裝在裡面,一步一步讓自己放大;用不如自己的人,就像是把人才裝在裡面,再用多少人,自己還是原來那麽大,平白還受了一肚子氣。

我們要用的人,要比我們更厲害,當你成為核心,支持你的員工向外拓展,而不是唯唯諾諾的聽命辦事者,你的事業前景就已經展開。

什麼是夠大的目標?夠大的目標,首先要對應夠有意義的願景。要實現願景,就要建立一套可持續運轉的系統,一圈一圈放大,而不是實踐一個一個小目標。

小目標做不到會失望,做得到會自滿,只有建構系統,持續優化的人,才能精益求精而不會疲憊。什麼是可以持續運作的系統?

持續運作的八二法則

讓我為你舉個例子吧!可持續運作的系統,就像是投資股市指數基金或績優股,如果不管漲跌,每年都會有固定配息,只要買入價格夠便宜,就可以放著不要管他。

將八成的資本投入,產生的收益若能維持你的生計無虞,你就可以花點時間研究成長股,並將剩餘兩成的資金配置進去,再花10%的時間研究新科技可能的受益股,先不要投入資金進去。

這裡最有趣的是,很可能你80%的收益來自於股指基金,收益率穩定、波動率低,但你卻不必浪費絲毫心力去關照;你花兩成的資本和兩成的心力投資成長股,收益率高、波動率高,一有閃失,也不會影響企業發展,反而可以均衡成長的動能。

你將一成的心力研究潛力股,卻不配置資本,這樣可以把握潛在收益的機會,也避開了最高波動可能的傷害,一旦新技術成熟,潛力股獲利機會明確時,你可立刻掌握機會,把他當成成長股來投資,這樣不但基本收益被確保了,成長的機會和未來的潛力也不會被錯過。

這樣的做法妥當嗎?

妥當。我退休到現在將近11年,就是用同樣的策略,不但實現財務自由,還行有餘力支持自己的夢想,輔導別人的企業,同時協助更多人一起出來實現自己的志願。

在我身上實作有效的方法,妳不妨也試試看。

好的投資策略,更是好的企業佈局

經營企業不等同投資股市,當老闆的人當然不可能把本業放著不管,但我們一樣能取其精髓,將之變化運用在企業經營之上。

要多方兼顧,你可以把七成的心力放在既有的業務管理上,兩成的心力放在新市場、新產品的開發上,一成的心力留心未來的潛在商機。

我在進行顧問輔導時,也會用同樣的邏輯幫企業主規劃商業部署.透過這樣的規劃,可以很清楚的看到企業主原來經營的盲點,並將資源重新合理分配。

事實證明,經過這樣重新佈局的企業,連年實現高成長,規模越小,效用越高,從年收數百萬,不過數年就達上億,實現連年YOY(year over year)百分之百以上的成長亦不稀奇。

而較穩定的上市公司,一樣可以在兼顧營收的狀況上,在新事業的領域上持續前進,讓企業的體質更穩健。

企業佈局的三大盲點

此外,這樣做,還能有效避免企業主的盲點。不同規模企業,對未來佈局的盲點有哪些?

1. 新創公司:大多將所有心力放在具有潛力,卻沒有營運實績的商品或服務,收益率不明,波動率極高,資金燒完就死亡。

2. 中小企業:追逐短期利益,抓流行性產品,收益率高、波動性也高,一但新產品或服務失去動能,公司營收會大幅滑落。

3. 傳統產業或大型公司:過於專注在既有的事業運營,收益率穩定、波動率穩定,但卻沒有成長動能,只能跟著產業趨勢隨波逐流,很難有成長。

最好的企業發展佈局

自然是那些實現七成穩定收益、二成高成長佈局、一成投注未來潛力事業的公司,可以分擔風險,平衡收益率以及穩定公司經營。

如果你是企業主,不妨用同樣的思路衡量一下自身企業的狀況,這樣對你公司的穩健經營會大有幫助,你也才有足夠的空間任用不同才能、不同屬性的人才。

如果你是經理人,也可據此評估看看自己公司的穩定性和發展前景,如果有不足之處,也可順著這個思路找出給企業的良方,跟你的老闆提案,看是要幫公司穩住營運、實現成長,還是就此轉變為研發行人才,幫公司擘畫未來,都不失為晉升良機。

沒有足夠的資源找人才,怎麼辦?

看到這裡,大家難免會想,誰不想找比自己厲害的人才,但偏偏我的公司資源、名氣、營收都還不盡人意,貴的用不起,有潛力的不會來,眼下的問題不解決,根本沒辦法找人才,怎辦?

幫既有的人力換腦袋

如果你是老闆,你也有這樣的問題嗎?有這樣的問題,不稀奇。

企業從開張第一日,就每天與問題在搏鬥,資源永遠是稀缺,問題永遠解決不完.如果暫時沒有能力向外吸納人才,別擔心,只要幫既有的人力轉換腦袋,庸才就算不能成為天才,一樣可以成為賢才。

要怎麼讓庸才變賢才?這就是我們下一講的內容,如何快速識別員工適性,做到幫員工換腦袋,讓庸才變人才。

以上就是今天這一講的內容,希望對有志實現志願的你,有些許的幫助。如果你也希望招募更多人才,或將既有夥伴的實力提升上來,與自己一起成長,那下一講的內容,就是特別為你設計的,請千萬不要錯過

謝謝你與我們一起參與企業實戰

我們下一講,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