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養「和牛」不會只是夢

生活品味

不久前李登輝前總統公佈將要養「台灣和牛」,這個創舉引起產、學界的注意與討論。根據李登輝基金會研究,目前台灣掌握了全世界幾乎已經找不到日本純種「但馬牛」19頭,未來李總統希望與日本合作,以基因遺傳技術方法改良牛種,並擴大育種,最後將成果擴散給農民,讓台灣農民可以以較低廉成本取得高級牛種進行養殖,提高農民收入,台灣未來也將有高級牛肉上市,使消費者可以在台灣吃到高品質、甚至勝過「日本和牛」肉質的台灣牛。

日本和牛是牛肉界的奢侈品

在老饕眼裡,日本和牛,特別是「神戶牛(但馬牛)」,可以說是牛肉裡的LV,是頂級牛肉的代名詞,也特別難取得。平均來說,除了日本以外,全世界每天只有兩頭牛的配額在分,所以價格可以以天價來形容,既使在日本國內,也只有在「神戶肉流通推進協議會」認定的店鋪出售,一般店鋪並無販售。

日本國內公認的最頂級的「三大和牛」,除了神戶牛外,還有松阪牛及近江牛。和牛也是日本目前僅次於蘋果的第二大農產輸出品,主要出口到香港、新加坡、美國等高消費地區。日本統計資料顯示,2016年全年和牛的出口額約達120億日圓,比前年同期成長18%,由於日本屬狂牛症疫區,台灣到目前為止並沒有開放日本和牛的進口,如果台灣的市面上有看到日本和牛,絕大部分不是走私進口,就是「澳洲和牛」混充。

到2016年底台灣養殖的肉用牛總數約有35,000頭,大多數為公乳牛,約占55%,其次為黃牛及水牛,倘不論肉質如何,光供應量就不及國內市場需求的一成。根據農委會的資料,台灣2015年進口牛肉超過96,426公噸,進口額約在250億台幣的規模,算起來台灣牛肉自給率僅有約5%左右,可見台灣養殖肉牛市場尚有相當大的發揮空間。

專家不看好「台灣和牛」

事實上,許多學者專家並不看好台灣發展和牛養殖,大致上歸納起來的意見有幾個方面,最為關鍵的因素是各國嚴格管制種牛出口,台灣難以取得血統優良的種牛來配種,尤其是日本和牛,能取得的大多都是沒有生殖能力或是閹割過的仔牛;第二是成本因素,因為台灣土地少,沒有規模經濟的優勢;第三是沒有可以依循的養殖經驗及相關配套。

根據李登輝基金會研究,台灣在和牛種牛的取得方面,已有非常重要的成果;台灣很幸運地保有了當初1930年代引進台灣的「但馬牛」原原種(原原種:breeder's stock,指育種專家育成的遺傳性狀穩定的品種或親本的最初一批品種),因為時空因素,這批牛被原原本本的保留下來,並未被利用來發展肉牛配種,故保有最純種的和牛品種基因,而日本方面也希望能夠透過合作交流的方式,取得原原種的基因,以研究如何改善和牛配種上的基因遺傳疾病。       

台灣天時地利皆具備就差「牛合」

如果解決了種牛取得的困難,可以說養台灣本土和牛的條件已經具備,後續要思考的應該是政府及業界沒有共識及決心,也沒有毅力去克服建立起產業鏈各面向問題,包括投資成立專門的育種研發中心及仔牛飼育場規模,建立起標準化的養殖技術,並普及化傳授給想要投入的農民,飼料本土化及依照養殖特色設計飼料作物,鼓勵以休耕地、棄耕地進行飼料種植,以進一步解決對進口飼料的依賴,降低養殖成本。人才培養方面更是重要的一環,如:養殖、獸醫等專業,特別是科技化養殖的專門人才,建立產銷供應鏈與檢疫人才,甚至是肉品屠宰分切的專門技術人員的培養,都是缺一不可。

台灣的養殖技術其實很強,天然環境也是得天獨厚,可是我們常常不去重視這個利基。我們曾經稱霸草蝦、石斑魚、台灣鯛、黑毛豬…,養和牛,台灣的經驗值也許是零,但我們沒有理由不相信台灣未來可以成為台灣和牛王國。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專家學者在這個階段所提出的質疑,大多與日本當初發展和牛遇到難題很像,並非無法克服,以台灣人的聰明及努力的本質,如果肯虛心學習,日本人做得到,我相信台灣人更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