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瞼下垂、口齒不清、吞嚥困難...「肌無力症」有辦法治療嗎?

醫療保健

肌無力症在台灣罹病率估計為每10萬人約22例,為自體免疫、慢性、進展性的神經肌肉疾病,因體內自行製造之抗體,讓神經傳導受阻而引發無力之症狀。小於50歲發病者以女性居多,大於50歲者則以男性稍多。

依影響不同肌肉部位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無力,如:眼瞼下垂、複視,說話大舌頭、口齒不清、聲音沙啞、吞嚥困難及頸部無力等症狀,症狀隨著肌肉的使用而加重,休息或睡眠後可改善。經常於早上起床肌肉力量正常,而到下午之後開始無力。

如何治療肌無力症?

藥物治療以大力丸(抗乙醯膽鹼酶)及類固醇為主,部份病人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劑藥物,如移護寧、山喜多、普樂可復等,若服藥後症狀仍惡化,則由醫師評估入院進行血漿分離術(俗稱洗血),但此治療為短期移除血液中抗體,並非常規治療。

若藥物治療效果不佳或擔心類固醇以及免疫抑制劑之副作用,也可進一步與醫師討論靜脈注射藥物的治療方案,如:免疫球蛋白(IVIG)及莫須瘤(Rituximab)。肌無力病人約有10-20%合併胸腺腫瘤,70-80%有胸腺增生,經胸腔外科醫師評估後,進行胸腺切除手術,可使血清中抗體下降,也能達到肌無力治療效果。

肌無力症雖然為無法治癒的疾病,藉由配合醫師治療處置、調整規律的日常作息、學習放慢生活步調,並維持穩定的情緒,症狀通常可緩解,大多數病人可回到正常的生活。

若您或您的家人在適應疾病過程中,感到辛苦及難受,可以連繫本院社會服務室(02-28332211分機2583)加入「新光醫院肌無力症中心俱樂部」,藉由病友彼此的經驗分享、學習疾病因應及情緒支持,能增進與肌無力症共處的能力。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 許姿慧護理長,本文轉載自第354期《新光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