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購物暴量 全球港口壅塞亂象無解 貨櫃三雄連袂大演噴出行情

產業動態

全球航運費用非漲和港口壅堵的亂象始於全球幾千萬根手指輕輕按下「立即購買」的功能。

航海王再度揚帆

2020年下半年,被大流行困在家的美國人開始經常購買加厚的毛毯、Crocs童鞋、大號的羊毛帽衫、環形燈和書桌。

被國內本土病例激增拖累,台股狂跌一周後,本周二航運根鋼鐵股強力反攻,周三再度成為大盤主流,貨櫃三雄齊攻漲停,陽明漲停至80.5元;長榮漲停至76.3元,萬海來到94.6元;散裝貨運商慧洋漲停至64.9元,6檔航運股鎖漲停。

海光鋼鐵漲停至28.6元,新光鋼漲停至61.7元,連同新鋼、威致等公司共有12檔鋼鐵股漲停,中鋼大漲9.1%至37.95元。

航運股強勢,即使外資賣超1萬2千多張長榮,千張的裕民,但在本土主力、中部地方主力強力買進之下,股價仍表現強勢,收在漲停以及超過7%。

鋼鐵人再次起飛

鋼鐵股喜迎多個利多喜訊,包括上海與廣州熱軋流通行情傳止跌反彈,中鋼6月及第二季接單多到滿出來,豐興2015鋼筋17日每公噸大漲900元,為連續8周上漲,國內熱冷軋行情高漲,美國熱軋鋼捲價格一年大漲約兩倍。

據全球海事研究和諮詢公司Drewry Shipping Consultants統計,貨櫃航運價格飛漲,從2020年5月的每40英呎貨櫃1,486美元上漲到2021年5月的5,472美元,一年內運價狂飆2.7倍。

Drewry駐倫敦的集裝箱研究高級經理海尼(Simon Heaney)說:航運公司從未有這麼高的利潤,他服務的20多年當中,他從未見過如此嚴重的混亂。

台股中的鋼鐵股也表現強勢,新光鋼、大成鋼、第一銅、中鴻都被外資大量賣出,本土主力接手,還不到收盤就漲停鎖死,上演軋空行情。

貨櫃航運運價一年狂飆約3倍

《日經亞洲新聞》報導,一家衛生紙製造商兩週內銷售狂增6倍,另一家零售商兩個月內賣光原本要賣一年的餵鳥器。瑜伽綁腿、奶沫器、氣炸鍋、割草機被塞在亞洲港口的貨櫃輪裡面。

去年在大流行開始時,可以看到空置的船隻停泊在新加坡沿岸,充滿陰森靜謐的氣氛。但是到了秋天,他們再也沒閒著。

一艘艘貨櫃輪從中國運送貨物橫渡太平洋,非常繁忙,以至加州的聖佩德羅灣港口船隻擁擠。到2021年1月,多達30艘船在洛杉磯和長灘港停泊,等待駛入泊位。

海員不准下船登陸

24歲的菲律賓海員巴拉德(Daniel Balaod)面對艱苦又不可預測的一年,他到去年12月為止,在貨櫃輪上整整待了11個月,無法下船踏上陸地,被不斷暈船和不眠之夜的惡性循環折磨。

在船舶穿越太平洋的整個過程中,大流行限制阻止船員從釜山到奧克蘭的所有港口下船,船員甚至不能從登船橋下來。

160萬名男女海員組成海上浮動勞動力,他們在全球50,000艘商用貨船船隊上工作,他們在海上的生活已被大流行病攪亂,他們的人數足以容納一個城市,卻沒有一個陸地港口敢讓船員下船。

不准船員登陸,是因為在過去一年,船舶上武漢肺炎(新冠病毒)感染和死亡的數量是一個嚴密保護的秘密,船公司無需透露。但是,鑽石公主號郵輪暴發700人群聚感染,顯示船上病毒傳播之快速,令人膽寒。

海員使全球航運業以及世界經濟得以持續發展

數百萬船員保持安全的代價是單調和孤立的,他們不是被困在家中,而是永久地停留在工作的船上中。

海員感到被遺忘,政府沒有優先考慮他們的需求,普通消費者卻沒有意識到海員的犧牲。大多數海員來自尚未廣泛接種疫苗的國家,例如印度、菲律賓和緬甸,目前不清楚他們何時獲得疫苗。

海員使全球航運業以及世界經濟得以持續發展。沒有海上運輸,救生的醫療設備等上萬種零售商品將永遠無法製造,也不可能送到全世界的消費者手上。

亞美航線成為獲利最豐厚的航線,在亞洲,製造商爭相搶奪貨櫃和散裝船位,估計短缺50萬個貨櫃。

亞美航線成為獲利最豐厚的航線

2021年1月,衡量貨物是否按時到達的可靠性下降到34.9%,是有記錄以來的最低水準。

貨船遇到意外的挑戰,如發生了碰撞,油輪起火。 9月,一艘載運牲口的運輸船「Gulf Livestock 1」被日本海面風暴襲擊沉沒,41名船員罹難。

高高堆積貨櫃的卡車沿路飛馳,發生碰撞倒塌的事件創數年新高。根據彭博的估計,2020年約3000個貨櫃掉入海中,2021年到目前為止有1000個貨櫃掉入海中。

今年3月長賜輪(Ever Given)卡在蘇伊士運河,動彈不得6天期間,造成價值96億美元的貨物原地不動。

quarantine起源於17世紀的威尼斯

船員不能下船,也是為了保護自己,因為海上運輸長期以來一直是傳染病的媒介。 「quarantine」(隔離)一詞起源於17世紀的威尼斯,是指生病的水手必須在船上停留40天,以防止疾病傳播到港口城市。1918年西班牙流感大流行造成5000萬人到1億人死亡,其中一部分感染源可以追溯到港口城市。

船上的海員要解除勞動合約也面臨相同限制。在2020年下半年,多達40萬名已終止合約的海員被迫繼續工作,其中許多人遠遠超出了11個月的法律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