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陰影籠罩下台灣少了理性對話的機會 疫情下政治算計

新冠疫情

(讀者投書-作者為林白水。本文不代表《信媒體》立場)

政治是高明騙術──康德

所謂「高明」,就是讓你不知不覺,被對方話術騙了。也就是被賣了,還幫人家數鈔票。

台灣在華航機師爆出「諾富特事件」後,疫情急速擴散,從萬華傳播鏈開啟病毒轉運中心,隨著特殊行業人員和買春客等等四處蔓延,成了這波舉世矚目疫情。

於是乎,各種批評也隨著疫情惡化,指向中央防治中心。這本來非政治,而是該嚴肅面對的台灣防疫危機。無可奈何的,已經被政治口水淹沒事實真相。甚至,只要你夠細心,就可以發現,其中包藏的禍心,其實是政治算計。「人民」只是「綴詞」、「虛詞」而已,已非活生生的個人。

製造仇恨的「民粹」製造機

所有情緒,沒有比仇恨更大的。尤其在涉及自己切身關係下,仇恨值可以被拉得更大。一旦情緒仇恨確立,那麼任何理性言論都失去意義。因為怒火下的雙眼,言論已經不重要,重要的是對方是誰,以及「我」所畫立下的立場。而這些被挑動下人群或稱之為群眾的人,有句現成的術語,叫做「民粹」也就是法國哲學家「沙特」所稱的,所謂政治就是敵我分辨。

民粹」在早期政治學,並不是一個貶意政治詞彙。民粹早先發源於沙俄時期,意思是「平民政治」,用意是以平民政治來和貴族政治對抗。但因為民粹被德國納粹黨引入之後,民粹詞意就開始轉變,由平民政治,轉成操控階級仇恨,階級對立意涵的名詞。所以在這疫情蔓延期間,我們可以看到送花籃嘲諷,鼓動政治對立和仇恨的。這些都可以從中窺出,其積極煽動民粹的,到底是哪些人。

因為民粹是鼓動仇恨的最佳利器,也是野心家眼中的民心可用,利用民粹仇恨性,可以讓對手失去任何和人民理性對話機會,藉此展開政治目的,可謂無所不勝。尤其在面對生命和財產可能受損時,民粹的操控成本更為低廉。只要一個宣洩,那麼民怨就會隨著吹笛人的聲音指向前進。

這點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所謂的媒體名嘴,只要運用「貪腐」、「不顧人命」,就可以收到豐碩成果可以知道。反之,在社會災情發生時,理性聲音就相對地被淹沒,理性公民社會也隨之崩潰。

民粹教戰手則

政治是點滴累積,那麼社會仇恨值,也是透過時間不斷疊加的。例如2018政治海嘯,是轉型正義那些利益受到損害的人,和水災所造成財產損失者的相互加乘,在兩股勢力匯流下,民進黨遭到前所未見的大潰敗。期間韓流更形成一股戰無不勝,功無不克,擋者披靡的龐大氣勢,直到香港反送中才逐次消彌。因此民粹的構築,需要時間,還有天時地利的相互效果,在「關鍵時刻」把被災情突襲得焦頭爛耳的對手,一鼓作氣擊倒。

那麼現在民粹要如何操作呢?首先防疫疲勞,讓防守得很好的指揮中心,已經被習以為常,所以民調開始慢慢下滑。其次在疫情漸次展開後,往當權者的痛處猛打,再輔於情緒工具,例如眼淚,例如火爆語言,敲開社會大眾共同的情感,那麼民粹操控可謂大功告成。

至於什麼是執政者痛處呢?1、疫苗。2、病床。3、社會大眾生計。只要操作這幾樣,那麼執政者就會面對無窮無盡壓力,無法脫身,最終遭到「民意」滅頂。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政客高喊「疫苗」,因為執政者生不出疫苗,而且在大國博弈中,台灣疫苗取得相當困難。

所以蔡政府在台灣生技產業取得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技術合作下,會把部分訂單壓在尚未解盲的國產疫苗上。而這些都是要時程去推展的,只要一天一天的拖,民眾焦慮不安就會一天一天地增加。

所以用「疫苗」、老掉牙的「貪腐」,自然能勾勒起民眾的怒火共鳴,這也可以看得出,這些政客或某些所謂名嘴的共同嘴臉。只要90%真實,加上煽動,就可以引發政治海嘯,而這簡直可以不用付出什麼成本。

無關政治學的社會現實

所以民粹產生,它嚴格來說不是政治學理論的社會現實,基本它是建構在情緒對立下的理性公民社會墮落。當一個社會階層遭受到各種自然災害,面對生存威脅、財產損失,然後某一群人仍毫髮無傷的過著他們優雅生活時,產生的相對剝削感就會產生,仇恨就會產生。只要這種情緒一直渲染,社會理性對話窗口就會關閉,歷史上最顯著的就是納粹對猶太人的指控,以及二戰後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的認知作戰。

二戰後德國威瑪共和面對龐大外債造成通貨膨脹,民生凋敝,納粹黨將這問題原因指向了當時生活在德國的猶太裔,進而操控各種暴動,如慕尼黑玻璃之夜。這種狀況同樣被中國共產黨複製,將因戰爭而無法進入政治正常軌道的國民黨打成社會動盪元凶,最後成功將國民黨逐出中國。而台灣2018民進黨的翻車,同樣受到民粹操控,但實際上,如果一個成熟的理性公民社會,這種民粹是不會成功的。

因此民粹的可怕,在於集體理性崩落,然後集體把自己推向無可逆的更大深淵。二戰前德國如此,二戰後中國如此,21世紀台灣同樣經歷過一場規模不小的民粹之亂,直到現在仍餘波盪漾。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到,雖然民主社會號稱理性社會,但實際上並不如此。政客們借用媒體的輿論風向,操控人民情緒,而非面對真實的理性公民社會,這點也可以從台灣各政論節目,政治風向對立,缺乏理性探討可以理解。

我們可以就下展開一些質問:例如1.疫苗缺少是現實,那麼疫苗短缺是國際現實還是官員能力問題?2.疫苗短缺下,台灣人生活真的回不去嗎?還是可以透過如何杜絕病毒傳播鏈,和衛生習慣讓生活回到原先步調?3.扶持國家生技產業是不是現階段必須?在利弊考量下,如何建立一個理性討論環境?4.疫情破口,除了執政中央外,這一年多地方政府責任呢?我們該如何建立一個可長可久的疫情防疫制度,用於預防大規模疫情爆發下的疫情狀態?

台灣少了理性對話的機會

可惜,我們看不到這種理性對話,也看不到對制度探討和危機管控的討論。我們看到的是對疫苗的扣留和刁難,例如到手疫苗,但第一線需要者仍打不到疫苗。那麼聲淚俱下地對疫苗要求,目的是什麼,就可以顯而易見。其目的無非是刻意製造疫苗恐慌的渲染,和拉大人民對政府的仇恨值。如同中共對民族仇恨的操控,其實是拿人民當祭旗的仇恨動員。

2022是台灣地方政治重新洗牌,各方也磨拳霍霍,疫情確實也給了在野黨各種可趁之機。從民主政治來說,這本是民主社會常態。但台灣處境特殊,面對中共威脅,讓台灣迄今無法正式與國際上各國平起平坐,只能膺服在強權之下苟延,這是台灣人的無奈。

但就理性公民社會而言,如何審視各種非理性的情緒蔓延,也是人民應該有責任。譴責非理性的社會仇恨言論,杜絕各種民粹操控,千萬別當政治騙子眼裡的傻瓜,才能對得起推動台灣民主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