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玉 STILL 精品咖啡」 臺灣博物館推動公益文創新視野

行銷

史博館是臺灣第一家提出「公益文創」概念的博物館,2013年正式啟動公益文創計畫,以圖像授權整合社會企業概念開發文創產品,積極協助社會團體參與文創產業,善盡博物館的社會責任。

溥心畬(1896~1963)畫筆下的花鳥,透過圖像授權機制轉化為精美的琉璃作品;常玉(1900~1966)的《四女裸像》經過3D列印和浮雕刻製成手工皂,這些商品皆是國立歷史博物館(以下簡稱史博館)利用館藏圖像授權,並結合社會公益衍生的公益文創產品,為博物館文創開創落實社會關懷的新格局。

勝利手工琉璃庇護生產中心《耕心田》作品。

在史博館文創行銷組主責大型授權專案的黃英哲博士表示,透過典藏文物圖像授權機制開發文創商品是一種趨勢,國內外許多博物館都會利用獨特的館藏品,開發符合博物館美學同時兼顧消費市場的文創產品。

他指出,博物館屬於非營利機構,而文創產品又是一種商業行為,兩者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是博物館在發展文創產業必須面對的問題。於是史博館率先提出「公益文創」概念,為博物館文創開啟全新的思考方向。

什麼是公益文創?

當代博物館除了典藏、研究、展覽和教育四大功能之外,發展文創產業亦成為全球博物館的營運趨勢之一。「文創與社會價值看似天秤兩端,如何符合當代社會需求,是值得探討的議題。」黃英哲表示,當代博物館不再只是一個典藏文物和傳遞知識的機構,更應該與社會公益結合,善盡博物館社會服務的核心價值。

「史博館是臺灣第一家提出公益文創概念的博物館。」作為公益文創計畫的主要執行者,黃英哲說,公益文創以非營利組織博物館的社會企業化為概念,整合社會與商業模式,串聯博物館、社會團體、企業、藝文產業四方合作,實踐博物館與企業應有的社會責任。

史博館是臺灣第一家提出公益文創概念的博物館,文創行銷組黃英哲博士與我們分享「公益文創」的概念。

2014年至2019年,史博館已執行兩個階段的公益文創計畫,分別是第一階段的「琉璃亮點」和第二階段的「有書如玉」,包括:財團法人TVBS信望愛永續基金會、星展銀行(臺灣)、安侯建業聯合會計師事務所、臺中農會、大將作工業、財團法人天來文化藝術基金會、全聯實業、財團法人花蓮縣生活與創意文化藝術基金會、渣打國際商業銀行、聯利媒體等20家企業共同參與。

協助社會團體加入文創行列

「琉璃亮點」計畫的合作夥伴為勝利手工琉璃庇護生產中心(以下簡稱勝利琉璃),它的前身是全國首座小兒麻痺兒童之家。2008年為擺脫一般人對於身心障礙者就業的刻板印象,開始投入琉璃手工製品的生產,並成立「傳玻者」品牌。史博館透過公益文創計畫,提供溥心畬典藏文物圖像與授權機制,以及10位文創工作者和10家中小企業共襄盛舉,由勝利琉璃製作出《美猴王》、《無盡吉祥》、《耕心田》等 10 件琉璃作品。

第二階段「有書如玉」計畫與彰化縣社團法人彰化縣喜樂小兒麻痺關懷協會附設愛加倍工場(以下簡稱喜樂愛加倍)合作,史博館提供館藏的常玉作品圖像,由當代藝術家和設計師重新創作,透過10家企業的參與支持,由喜樂愛加倍開發,運用現代時尚元素,融合公益與文創的品牌精神,以「有書如玉」的視角,製作筆記書、手工皂、織品畫等10件公益文創產品。

黃英哲指出,史博館公益文創兩個階段計畫的目標,都在協助兩間庇護工場進行品牌升級與產業轉型。以勝利琉璃為例,其發展琉璃手工製品的技術與產品線相當成熟,藉著溥心畬的畫作圖像,達成品牌升級的目的;喜樂愛加倍主要以傳統印刷為主要業務,近年來積極尋求轉型,史博館的公益文創計畫以協助其產業升級為目標,以館藏的常玉畫作圖像開發出具有3D印刷、織品畫等附加價值的文創產品。

史博館執行「有書如玉」公益文創計畫,與喜樂愛加倍合作,運用館藏常玉作品圖像,透過重新創作製作出的「金玉滿堂桌燈」等系列產品。

跨領域整合資源多方合作

    「公益文創就像是一個大型的創新整合計畫。」黃英哲說,公益文創有如一條產業鏈,分別在產業鏈的前端、中端、後端,扮演不同角色。例如文創產品所需的圖像素材,由博物館負責提供內容及文物詮釋,中段的產品設計和製造則由企業提供經費,藝文產業協助設計,社會團體負責產品製作。後段的通路和銷售部分,博物館和企業可以根據不同的資源,提供展覽空間和展地,以及各式各樣的行銷宣傳方案。黃英哲認為,整合跨領域專業及資源,是可持續性的創新商業模式。

「公益文創是一項實驗性計畫,卻有著重要的意義。」黃英哲表示,公益文創計畫需要比較長的執行時間,每個階段至少都是1至2年,因為過程中需要經歷許多不同的階段,例如圖像轉化成為商品、尋找企業贊助、輔導庇護工場的學員製造產品等,都不是短時間就能完成的任務。但在執行計畫的過程中,透過博物館、企業以及跨領域的各項資源,能夠協助這些弱勢團體踏入文創產業的領域,接觸全新的客戶和市場,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事。

善用館藏資源創造新價值

無論是「傳玻者」的琉璃系列,或是「裸皂」、「常玉 STILL 精品咖啡」等,這些文創產品藉由史博館的圖像授權和設計轉化,創造公益與館藏文創的新價值,彰顯了博物館文創與公益結合的意義之外,更讓每一件公益文創產品變得更有溫度。

執行公益文創計畫的過程,藉由博物館、企業以及跨領域的各項資源,協助弱勢團體踏入文創產業的領域,接觸全新的客戶和市場,創造出嶄新價值。

「從社會創新的角度來看,公益文創可視為博物館推動社會企業概念的一種社會實驗。」黃英哲指出,博物館不只是一個展覽空間,它可以運用多項優勢成為社會資源的整合平臺。以「社會投資報酬」(Social Return on Investment, SROI)評估,史博館投入的主要資源是人力規劃和館藏圖像授權機制,實際經費預算數為零,其成本是博物館的專業運作而非金錢;產品開發之後以專案方式減免授權成本,將利潤直接回饋給社會團體,這些衍生性效益遠遠大過投資成本。史博館的公益文創計畫,建構了一個讓企業與消費者都可以參與的公益平臺,同時也跳脫框架限制,創造許多嶄新的價值。

本文轉載自《歷史文物》305期,張煥鵬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