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二期解盲「成功」?蘇益仁:沒考慮到變種病毒國產疫苗等於白做!

新冠疫苗

高端疫苗昨(10)日傍晚宣布,二期臨床期中解盲成功,近4,000名受試者在3個月內接種2劑後,所有安全性與免疫相關數據均達標,在不區分年齡組情況下,疫苗組完成第二劑後,血清陽轉率達99.8%。

高端也將立即向衛福部申請緊急授權藥證許可,由食藥署根據免疫橋接研究(Immuno-Bridging Study)結果進行緊急授權使用(EUA)審查,力拚7月提供國人施打,並表示將加速第三期臨床實驗。

不過5月底請辭食藥署疫苗審查委員的中研院院士陳培哲,日前受訪時表示,高端解盲成功是「既定的劇本」,因為國產疫苗審查最大的困難點就來自於蔡英文總統,稱解盲成功毫無意外,是預期中的結果。

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也表示,這次二期臨床少了最關鍵的「保護力」數據,該場解盲記者會可能不是「完全解盲」,而是期中分析。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受訪時也給出建議,提到高端實驗當中除了與對照組比較外,應加入恢復者血清抗體濃度,像國外二期臨床試驗來進行比較,未來也應提出「二期橋接三期」的免疫反應評估結果。

高端疫苗爭議不斷,究竟血清陽轉率(seroconversion rate)、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GMT titer)是什麼?少了關鍵保護力數據,民眾真的可以放心施打嗎?

高端中和抗體平均效價662》台大醫:算有符合期望

台大小兒感染權威黃立民,接受《信傳媒》電訪時先解釋,「血清陽轉率就是指本來人體內沒有抗體,打了疫苗後產生抗體的比例,這是第一步,打完疫苗一定要產生抗體,不產生抗體就沒有保護力。」

黃立民指出,再來就是要看打完疫苗後產生的抗體有多高,才會決定是否有保護力,「並不是產生了抗體就一定有保護力,還是要高到一個程度才會有,而且才是比較長期的保護力。接下來就會提到抗體平均值(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是多少,平均可以打到多高的量,600多是中上啦,算有符合期望。」

所謂「中和抗體效價」是指疫苗打進人體後會產生各種抗體,真正具有降低病毒感染率的抗體,稱之為「中和抗體」,中和抗體具有中和掉病毒活性的效果,而計算中和抗體的數值則稱為「中和抗體效價」。

高端二期不分年齡組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為662,20至64歲疫苗組族群,則為733,雖表現不算差,但依據食藥署公布的EUA(緊急授權)標準,還需跟國人接種AZ疫苗的數據做比較,才能得知是否有達到國際標準。

黃立民表示,目前是選擇AZ疫苗來跟高端進行比較,「但記者會中沒有公布AZ的數據,是因為AZ的數據在食藥署那裡,再來就是食藥署要去審查高端的抗體跟AZ的抗體是否一樣,如果一樣,高食藥署就會提供緊急授權,如果標準沒有到,就不會提供。」

問到這次高端二期臨床少了最關鍵的「保護力」數據,該場解盲記者會可能不是「完全解盲」,而是期中分析?對此黃立民表示,「二期還不會知道保護力,一定要到三期才會知道。」

黃立民指出,高端二期中和抗體幾何平均效價662算是有符合期望,但也強調應再跟AZ比較,才更有說服力。(攝影/陳稚華)

高端二期解盲是否真的「成功」?

對於高端二期解盲是否真的「成功」?

前疾管局局長、國家衛生研究院榮譽研究員蘇益仁,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昨天公布的是第二期,第一個是安全性,沒有重大不良反應,再來就是抗體轉換率99.8%,測試了3、4千人後大概都有抗體出現,GMT看起來也還不錯。」

蘇益仁也認為,目前缺乏的是跟AZ疫苗去做比較,「側面消息得知食藥署已從3月時,就開始抽打200多人測AZ抗體效價,再來跟高端做對比,這部分其實是很重要的,就是所謂的COP(保護力關聯指標),也就是免疫橋接的實驗,我覺得這樣到目前為止是還不錯。」

不過蘇益仁也點出接下來要面臨的問題。

「不是你做完二期橋接就可以解決很多問題,再來還是要做臨床三期,或是之後做臨床三期還是要做變種病毒的疫苗,而不是第一代的疫苗。未來做三期至少要到國外去做,台灣不可能做,可能要花到100-200億。」蘇益仁直言,「現在我覺得最重要的是,這個(國產)疫苗二期緊急授權之後的定位要在哪?定位沒有釐清,就一定會引起很多學術界的爭論。」

將國產疫苗定位在「戰備疫苗」的理由是...

蘇益仁在之前接受媒體訪問時也不斷強調,要將國產疫苗定位在「戰備疫苗」。

「因為戰備疫苗的意思就是,來不及做三期臨床試驗,但做到二期有證明安全跟功效,就可以打在高危險族群中。現在很多學者認為要做完三期,但這對台灣現實面來講,因為我們已經買不到疫苗了,要怎麼辦?我一向主張,這時候應該要用國際三期臨床做完、被認證的疫苗優先打,但真的拿不到且國內疫情也需要的話,戰備疫苗就可以推出來讓人民選擇。

蘇益仁認為,不要強逼國人打國產疫苗,而是將國產疫苗的定位弄清楚,「如果這樣就能解決目前的爭論,現在好像做完二期緊急授權的疫苗,有經過免疫橋接就等於有做完三期這樣的概念,很多人是不會認同的,兩個意義還是不一樣,不能混在一起。」

「再來就是國際認證的問題。」蘇益仁強調,目前WHO也要有免疫橋接的證明才認可,「不然打完國產疫苗都出不去,這就變成很大的問題。」不過他也指出,目前國際上的疫苗生產也有限,許多貧窮國家還缺少疫苗,「WHO後來會怎麼考量也不知道,如果這些國際大廠已經完成三期,這部分在未來如果可以量產,只做到二期的疫苗就沒有(發展)空間,(國產)還是要繼續做三期。」

蘇益仁認為,國產疫苗研發試驗還需考量變種病毒的問題。(圖片來源/fernandozhiminaicela@pixabay)

台灣將面臨8、9月疫苗空窗期!

蘇益仁進一步指出,做三期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考量到變種病毒的問題。

「如果只做目前第一代病毒疫苗,大概冬天或明年都繼續是變種病毒在流行,等到那時候做完臨床試驗,保護力就只剩下30、40%,跟目前大家都在準備第二代疫苗的概念就不一樣,等於就白做了!」蘇益仁表示,未來還很多挑戰的地方,未來國產要定位在哪、開發研發要往哪個方向做,都是國產疫苗能否躍上國際的關鍵。

「我昨天看了國產疫苗跟CDC的簽約,我反而比較憂心的一點是,原本是說8月會有1,000萬劑,也說台灣7月之後會有1千萬劑可以出來,這樣的說法其實是有麻煩的。因為8月15日只會製造43萬劑,9月15日要50幾萬劑,做到12月15日之前要完成500萬劑。」蘇益仁表示,如果依照這樣的規劃,8、9月台灣都沒有疫苗的時候該怎麼辦?

蘇益仁認為,目前是台灣防疫非常嚴峻的時期,就是要靠疫苗,但如果國產疫苗沒有獲得國際認可、國際疫苗也買不到,都是政府需要繼續「超前部署」仔細去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