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想喝冰飲消暑?中醫:無法消暑還可能增加頭痛、噁心症狀

醫療保健

近年來全世界出現極端氣候的次數上升,夏季熱浪席捲,氣溫屢創新高,因中暑出現疲倦、頭痛、噁心嘔吐等症狀就醫的人數不斷增加,然而若因為自己中暑而大量攝取冰涼食物飲品消暑反而會增加身體不適而使得症狀加重,中醫將中暑分成陰陽兩型,配合藥物及穴道按摩可以有效改善中暑症狀。

陽暑

「陽暑」就是一般常見的中暑,是指在高溫、濕度高的環境下過久,持續的流汗且未補充適當的鹽分及水分,輕微陽暑會造成身體發熱、汗多、頭暈頭痛、口渴等全身性不舒服症狀;嚴重陽暑是指身體無法散發環境中的熱量,身體對熱的調節機能失效,會出現噁心嘔吐、意識不清、體溫上升、昏迷等危及生命的症狀,常見於工人、農夫、廚師、長跑者等族群。

針對陽暑的患者可以使用中藥清暑益氣湯或白虎加參湯等藥物來做治療,既除暑熱也除濕熱;另外也可在膽經的風池穴及肩井穴、督脈的大椎穴、大腸經的曲池穴及合谷穴做穴位按摩;也可針對背部膀胱經進行刮痧,刮痧後汗孔打開熱氣驅除但會消耗體內津液,一定要喝杯溫開水,不只是補充津液,還能促進刮痧後的代謝產物排出,改善症狀。

陰暑

在台灣陰暑的情況較陽暑更為常見,「陰暑」會出現全身微微地發熱但無汗、疲倦、頭痛、噁心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因此陰暑也稱為「熱感冒」或「暑濕性感冒」。造成陰暑的原因大部分是因為溫度急遽的變化或是錯誤的解暑方式造成,例如原本在高溫室外突然進入冷氣房內將風口對着身體直吹,或是在高溫下運動大汗淋漓狀態下貪喝冷飲或沖冷水澡,皮膚表面毛細孔、微血管急速收縮,造成人體內有熱氣卻流不出汗,使熱氣在人體內持續悶燒。

這也是中醫古籍《景岳全書》中提到:「陰暑者,因暑而受寒者也。」針對陰暑的患者可以使用中藥香薷飲或生脈散,傳統醫學科也針對這類型的患者調製益氣養生湯,內含白扁豆、香薷、淡竹葉、黨參、薄荷等補氣養陰解表化濕的藥物做治療;另外也可以在心包經的內關穴、心經的神門穴進行穴位按摩,改善腸胃不適等症狀。而陰暑因為毛孔緊閉,並無法藉由刮痧將熱氣排出體外。

若有中暑預防及照顧相關問題,請不要自行至藥局買藥服用,歡迎至傳統醫學科尋求專業的協助。

原文作者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傳統醫學科主治醫師 蘇柏璇,本文轉載自《北醫附醫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