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長解封》北農、士林長照案...防疫下一步該怎麼做?洪子仁:別因疫情耽誤病情

新冠疫情

北農新冠肺炎案延燒,目前已累計超過50例確診,士林長照機構群聚確診個案也累計48人確診、3人死亡,位於士林夜市旁的北藝中心工地,也驗出40人PCR陽性確診。根據消息指出,長照機構染疫者中重症者皆送往新光醫院救治。

針對北農群聚案,指揮中心也啟動「市場專案」,從24日起,未持有陰性證明不得進場,且PCR檢測為陰性後必須施打疫苗。台北市長柯文哲日前也宣布,將針對北農第一、第二果菜批發市場人員約4千人施打疫苗。

國內疫情爆發後,全台自5月19日進入三級警戒,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23日也宣布,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12日。

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現在疫情的味道有點變了,這幾天事件從我的角度看有點奇怪,就是以北藝中心工人群聚事件為例,那個不是現在進行式,是過去5月中旬後到6月初那段時間累計的人數,只是現在被人家報告出來。」

他表示,只有長照中心是17號之後爆發的事,「但北藝中心是之前而且已經發生過了,為何會突然被提起,這就不知道大家的想法是什麼了。」

北農陽性率僅0.34%...醫院量能已比全盛期好很多

對於目前醫院收治確診病患的狀況,洪子仁表示,目前新光醫院只有收士林長照機構的個案,「之前量能還沒降載,要設法讓病人趕快出院,讓病房轉成專責是最危急的時候,但這禮拜來住進專責的越來越少了,從最極盛時期到現在已經差了快一半,極盛時期一天有1,300多人住到集中減疫所,像新北最近也都降到剩300以下。」

洪子仁表示,「包含北農事件,其實從5月中旬之後就一直有進展了,而且23日快篩,陽性率也只有0.34%。從我們醫療現場看,現在收治的量也沒有問題,確診者都可以得到比5月22日疫情剛爆發時的照護,各方面都好很多。」

他表示,最近其實整體都在往好的方向走,「甚至我們現在也要去思考不能因為疫情而耽誤一些人的病情。」洪子仁認為,雖然6月28日之後沒有解封,但在醫療量能上各家醫院可能也要適時做一些調整,「把一些病房釋放出來,讓非新冠肺炎的像是癌症、心血管疾病、換關節的病人可以入院治療,不可能說全國醫院都在收新冠肺炎病人,民眾也不是只有這個流行病,還有很多一般性疾病也很重要,這可能也是每個醫院在628之後要稍微調整一下對策。」

北農23日快篩陽性率0.34%,洪子仁認為目前整體醫療量能都還充足(攝影/趙世勳)

因打疫苗造成家庭失和?洪子仁:鼓勵但尊重長者意願

問到目前醫院施打疫苗的狀況如何?

洪子仁坦言,相較於上週85歲以上長者第一梯次的開打,2天有1,300多人預約施打,最近這2天開放75歲以上長者,反而僅300多人出來打。「理論上來講,年齡越往下、活動力越好,施打人數應該要比85歲的更熱絡。但最近受到AZ疫苗打完48小時內猝死增加的報導,再加上莫德納疫苗7月1日開打,或許這些長者是想要等有另一個選擇再打,都有可能。」

對於年長者猝死的個案,是否與施打AZ疫苗後造成的死亡率有關?

洪子仁指出,「其實我認為不管打什麼疫苗,我們看國外的報告就可以發現,打任何疫苗都有人因為任何原因過世,所以在國外有打完疫苗的死亡報告,但目前的報告中還沒有出現致死原因跟打疫苗是直接有因果關係的,倒是看到很多例打完之後出現極為罕見的副作用,起碼有百萬分之5到10的風險。」

他承認副作用確實是有的,但不論打哪一種疫苗,「風險程度從國外報告看起來差異不大,沒有一支疫苗出來的報告是百分之百沒有副作用的。」

對於許多人因打疫苗事件造成家庭失和,親子關係緊張,洪子仁認為,「其實長者要不要打疫苗,對我來講是鼓勵他們施打,但也要尊重他們的意願。」他強調,因為疫苗是很珍貴的,而且要跟病毒的時間賽跑,「我覺得指揮中心的策略應該是,如果這個階段施打率一直無法上來,強烈建議把施打順序不斷往下調,因為越往下調,打的人一定會越多,總是會有人想打,不然為什麼會有人出國去打。」

洪子仁表示,指揮中心應該在施打順序上機動調整,「只要發現施打率不高就馬上調,調到讓疫苗供不應求,這才是對的。畢竟現在應該是人等疫苗,而不是疫苗在等人施打,這樣才能夠讓美國、日本送的疫苗很快打下去,發揮最大的效果,這樣也才能為7月12日之後的解封預先準備好。」

他認為7月1日開始另一波施打潮,「起碼都有5、6成的保護力,2週後解封這樣我們會更有一些保障。」洪子仁也讚許這次指揮中心在處理北北基桃高這些接觸人群的施打對象上,「這些都是屬於高接觸人群的高風險群,有助於7月12日的解封能降低社區傳播的風險。」

洪子仁認為長輩是否要施打醫院,可以鼓勵但還是要尊重其意願,指揮中心應更快調整開放施打族群。(攝影/趙世勳)

防疫、生活如何平衡?「別因疫情耽誤病情」

而對於目前指揮中心的防疫策略,還有哪些建議?

洪子仁強調,防疫是經濟與生活之間的平衡,「從國外的案例看,像澳洲從疫情開始到趨緩,也經過2個月的時間,所以我們台灣若能在6月28日病例數降到2位數以下,某種程度也是代表民眾很配合指揮中心在三級警戒的強度,相較於全世界,如果我們經過2個月,我相信疫調數字會更漂亮。」

不過他也提醒,疫情跟經濟生活之間的平衡真的不能輕忽,「不要說為了防疫,在經濟生活這部分就沒注意到,這會造成之後更大的社會代價。包含在解禁的過程中,也要考量醫院的部分,我很擔心因為疫情而耽誤病情的狀況發生,如果拖太久這種情況就會越嚴重。」

洪子仁指出,去年4月到5月中旬疫情慢慢緩解下來,之後民眾在健康監測上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但如果這次2個月(警戒)的時間除了新冠肺炎的收治外,都沒有其他病況的處理,我們也擔心民眾在一般疾病上會有一些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