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間親友過世、焦慮、憂鬱...情緒無法排解?醫:別輕忽「長期病態性哀傷」造成的傷害

新冠疫苗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累計確診人數已突破1.7億,並造成超過390萬人口死亡。台灣截至25日也累計1萬4,465例確診、610例死亡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在23日宣布,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12日。

疫情尚未緩解,學校停課、餐廳禁止內用,許多人居家上班,所有人的生活、工作、學習都脫離常軌,看著確診、重症、猝死、死亡數字不斷上升,焦慮、不安便隨之而來,嚴重還可能引發焦慮症、憂鬱症。

由於《傳染病防治法》第50條第4項規定,死者家屬對染患第五類傳染病之屍體,應於中央主管機關公告之期限內入殮並火化。確診者家屬可能連最後一面也沒見到,就得跟親人告別,又因為禁止群聚,喪葬儀式也得從簡辦理,讓許多家屬難以適應消化悲傷情緒。

對於無法好好為亡者辦喪禮而導致的心理壓力,有什麼方法可以紓解?

無法好好為亡者辦喪禮?精神科醫師給防疫期間的心理建議

關於死亡人數不斷上升,很多家屬無法好好為亡者辦喪禮,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確實在疫情中,很多東西沒辦法以常態性的規則、民俗禮儀舉辦。「對於亡者而言,過世時因為被隔離,沒辦法有家人在一旁送行,對於生者而言可能也是在被隔離的環境裡面,沒辦法表達他們的哀傷,這些哀傷可能沒辦法得到一些心理準備跟支持。」

張家銘表示,現在透過網路或視訊的方式,讓家族之間可以透過手機平板做告別,「這樣至少有表達到心意和問候,也感覺好像見到最後一面了,不會好像這些事情和情緒沒有得到一個處理。」

不過他也提醒,假設有些人的情緒還是沒辦法因此得到好的紓解,在疫情告一段落後還是要趕快尋求幫忙協助,「因為一般而言,我們會有所謂的『病態性的哀傷』,也就是時間久了還是沒辦法度過,對於亡者的思念和難過,甚至很多是自責,都需要治療跟處理。」

張家銘進一步解釋,國外稱為「無聲的哀悼」(Silent Grief),指的就是因新冠肺炎而突然、無預期死亡的確診者,因為保持社交距離而孤獨過世,同時缺乏一個足夠讓親屬哀悼的過程與儀式,而使家人情緒感覺壓抑累積、沒有釋放出口。「這可能會發展成『長期病態性的哀傷』(prolong pathological grief),也就是超過一年以上難解的哀傷反應。」

張家銘提到,現在看到有些心理上的影響,可能是孩子帶給長輩的,或是其他家人帶給家人的,「所以有些家人可能會因此自責或難過,認為若是當初怎麼樣就好了,但其實很多事情也不是我們自己願意的,更多的自責或難過不會解決問題。」他認為,透過家族之間彼此鼓勵支持、情緒得到紓解,對於亡者的思念也慢慢可以過去。

精神科醫師:別輕忽「長期病態性的哀傷」造成的傷害

問到「長期病態性的哀傷」過去是否較多都是發生在死亡的狀況?哪些情況下也有可能發生?

張家銘表示大部分是死亡的,「尤其是意外死亡或是自殺,讓你的感覺沒辦法得到一個出口、轉化,像之前的921地震就可能會有類似的情況,一般而言在重大事件後,對於活下來的人而言是驚魂未定的,他也沒辦法參與死亡者的告別。」

而對於這樣自責的心理,精神科的角度會如何去處理?

「我們當然不可能讓過世的人再活過來,事情都已經發生,過去也會看到像是創傷壓力症候群的患者,可能是打仗全連的兄弟都死了,只有連長一個人活著,活下來的可能都會自責,有一個罪惡感,但不可能當這個事情不存在。」張家銘表示,如何接受這個事實,同時轉換負面情緒、認清自己活下來的責任,也增加自己活下來的價值跟可能,而非帶著愧疚的感覺繼續過接下來的人生,是非常重要的。

張家銘也提到,「長期病態性的哀傷」如果一直放著不處理,除了情緒本身的累積,可能也會合併憂鬱症或創傷壓力症候群,「會一直陷在那樣的情境裡思考而走不出來,另一部份也可能會影響到現實生活跟身體狀況,原本的身體狀況可能也會惡化為一些慢性疾病。」

精神科醫師提醒生者,認清自己活下來的責任,也增加自己活下來的價值跟可能。(圖片來源/pixabay)

對於這種狀況,張家銘表示需要長期或是定期透過精神科、心理師輔導幫助,「比較嚴重的可能就需要持續長期的協助,甚至合併藥物治療跟心理治療。」他提到,過往有透過虛擬劇的方式,在治療室揣摩劇場的角色,「讓活著的人跟死亡的人都同時現身,透過一個人扮演死者,讓受治者的情緒跟感覺可以表達出來。現在也有新的虛擬實境科技,在國外也開始實際嘗試用某些程度的虛擬實境,戴著VR頭套感覺到亡者的存在,這是正在發展中的一個新可能,當然每個人可能要量身訂做,因為每個人的情況都不一樣。」

最後張家銘也提醒,基本上希望事件發生後,生者可以盡快得到情緒處理跟紓解,「如果一直趕受到壓抑,那樣的情緒反而會繼續發酵,反而會有不利的影響。但重要的還是過去的讓他過去,現在的好好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