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長解封》死亡數上升、居家衝突增加...精神科醫師給民眾和醫護「防疫期間心理建議」

新冠疫情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超過一年,據統計美國有4分之1家長認為學童在遠距授課下,心理健康變得惡化。太多事情的不可控,也讓民眾焦慮感上升,嚴重還可能引發焦慮症、憂鬱症。

國內疫情也持續延燒,台灣截至25日累計1萬4,465例確診、610例死亡個案,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也在23日宣布,三級警戒延長至7月12日。

對於不論是長期居家,可能造成的焦慮、不安等心理壓力,有什麼方法可以紓解?疫情期間,民眾又該如何用正確的心態平靜度過呢?

若三級警戒繼續延長,民眾如何調適焦慮情緒?

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理事長張家銘,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疫情期間大家的焦慮、煩躁都在增加,「有沒有到憂鬱症很難說,不過也請大家要多自我察覺進而調整,不要讓這樣負面的狀況變成常態,或是影響到周遭的人。」他表示,確實也看到許多親子、夫妻關係的爭執衝突在增加,「當然也包括因為現實因素,經濟來源可能也會有問題,就會增加衝突。」

張家銘表示,國外從去年疫情爆發封城後,就有出現類似的衝突狀況,「看起來各國的經驗都是如此,特別是在城市的封鎖下,這些情緒問題、家暴都是增加的。」

若三級警戒繼續延長,民眾該怎麼調適舒緩焦慮的情緒?

「之前提到的一些安心原則這時更應該拿出來做,排解、疏離、抒發自己的情緒,第一個還是要把安全做好,畢竟這個疫情下我們還是要求安全,勤洗手、戴口罩、少群聚,甚至以最近的狀況而言,我會建議有疫苗就趕快去打,降低重症和住院比例。」張家銘也提供安心防疫的「安靜能繫望」5個安心原則:

1. 安(safety):安全。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避免去複雜人多的場合。保護自己也是保護別人。

2. 靜(calming):平靜。適當接受疫情指揮中心的訊息,避免過多的社群媒體討論只會讓心情更亂。放鬆、休息、睡覺、深呼吸,保持心情平靜。

3. 能(efficacy):效能。即便居家隔離、遠距上班,仍能維持效能。每日列出工作清單與計畫,區隔分配工作與家庭生活,找回自我控制感。

4. 繫(connectedness):聯繫。透過網路與社群媒體,即便隔離遠距,會覺得自己並不孤單、並不是被放棄,也得到紓解與支持。

5. 望(instilling hope):希望。跳開負面思考,保持正向希望。不要只注意負面的資訊與報導,相信自己與醫療人員。自我勉勵打氣,不要放棄希望。

張家銘提供民眾安心防疫的「安靜能繫望」5個安心原則。(圖片來源/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醫護人員也要避免工作倦怠耗竭

張家銘也指出,截至目前,全球已有上千位醫護人員因照護COVID-19的病患而受感染過世。「照護受感染的確診個案並非一般的醫療照護,醫療人員會面臨更大的身心壓力,應避免讓他們持續感到工作倦怠耗竭(Burnout)。」

張家銘進一步舉例,像是個人防護專備的穿脫維持,就是一個特別的壓力,「常常為了避免穿脫所造成的浪費防護裝備,有些醫療人員甚至在穿戴時間不喝水、不上廁所。另外,擔心自己受感染,擔心自己將病毒傳給家人,也是常見的焦慮來源。」他表示,醫護人員照護確診患者擔心其狀況惡化、孤單過世,或是因過度投入而有挫折與自責,都會產生替代性創傷的症狀。

「這是一場長期戰爭。」張家銘表示,所有工作人員都要小心倦怠耗竭(Burnout)。「心理學上這種職業耗竭包括情緒耗竭(emotional exhaustion)、去人性化(cynicism)和自我效能降低(decreased professional self- efficacy),常常因為持續工作產生的的身心倦怠,士氣下降與消極,進而效能下降。」

他也建議第一線醫療人員,可以用「休、停、活、支、意」五種方法避免耗竭。

醫師也建議第一線醫療人員,可以用「休、停、活、支、意」五種方法避免耗竭。(圖片來源/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張家銘表示,有些個案因感染隔離,家屬無法在身邊,國外有許多例子指出,患者過世時沒有家人在旁,這時只有醫療人員陪伴,「醫療人員也容易投射家屬或患者的角色,感同身受。」他強調,「我們的歲月靜好,因為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希望民眾在疫情期間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健康,也能更多為醫護人員加油打氣,政府也能適當提供配備與資源,讓醫護人員有適當的輪替與休息一同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