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損傷後該如何生活照護與行動?護理師:善用長照2.0服務

醫療保健

脊椎損傷時直接影響脊髓的傷害,最常見原因為車禍及跌落,其他原因為遊戲、運動及暴力造成的傷害。其機制包含剪力、撕裂、急性拉伸和突然加速或減速。有55%的脊椎損傷在頸椎,其次在胸椎及腰椎,因傷害程度不同,功能喪失程度也不同,在急性炎症反應後若未及時適當處理,後續仍會延續繼發性傷害。

損傷的症狀及徵象取決於受損部位和嚴重度,例如軟組織受傷:發生在支撐脊柱的軟組織,包含肌肉、椎間盤和韌帶,會有頭痛、脖子僵硬、肩膀痛等;高位脊椎損傷會影響呼吸肌肉及神經造成呼吸困難,其他感覺異常、運動功能異常(無力或痙攣),甚至會影響腸道、膀胱控制失效造成大小便失禁或尿滯留、排便困難等。因肌肉鬆弛、活動功能障礙引起低血壓、血栓形成等合併症。

所以當發生脊椎損傷時,勿自行復位或轉動,造成二度傷害。到院後,會依損傷嚴重度決定治療方式,首要確認生命徵象穩定,醫師評估後可能給予藥物治療,包含止痛藥及神經穩定藥物,維持脊椎穩定予頸圈或長背架等使用,若需要會安排手術治療,當急性期結束治療穩定後,則需要開始復健計畫,在經過一系列治療後,神經會慢慢回復,但因傷害已造成,脊椎損傷造成完全或部分的肢體障礙,個案將面臨多重挑戰,包含疾病及生活的掌控,所以個案須主動學習疾病相關知識及管理自己的生活,主動參與復建計畫,包含:

1. 肢體主動、被動關節運動,後續物理治療、職能治療。

2. 小便失禁:膀胱訓練或學習自我導尿技能。

3. 大便失禁或解便困難:腸道訓練等。

4. 皮膚照護:包含壓傷預防,翻身時注意脊柱保持直線勿扭轉,適當的肢體支撐及擺位合宜。

5. 自我照顧能力改變,運用相關資訊,提升照護者及個案照護能力。

脊椎損傷影響的不只是個案本身生活的改變,包含身體、心靈、社會、婚姻等。唯有面對它,運用社會資源包含政府的長照2.0服務、復能計畫,民間團體如脊髓損傷聯合會等,學習自我管理技能,與醫師、護理師及復建師討論適合自己的復健計畫及生活規劃,降低併發症發生,重返社會提升自我效能及健康狀態。

原文作者為新光醫院8A病房 余明芬護理長,本文轉載自第355期《新光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