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後旅行提案》水岸鄉土行 探訪筏子溪兩岸之美

深度旅遊

我出生於中市西屯區協和里,古地名「下七張犁庄」。小時候常聽阿爸跟鄰居說下七張犁如何如何,還以為在說隔壁村之事。長大後自己查了古地圖,恍然大悟原來協和里就是下七張犁。曩昔耕田,1隻牛配1張犁,1季可耕5甲地。此地早期拓墾面積35甲,又因北屯早就有七張犁之名,故此地稱為下七張犁。

我住的三合院外有條小溪,溪畔小徑到了某處就無路。小時候父母管得嚴,不准離開三合院周圍,唯一能遠行的地方就是溪畔小徑。走至無路處,總感覺自己抵達世界的盡頭,心頭揚起壯闊之情。但同時也不斷猜想,小溪繼續流下去,會流到哪裡?

生態筏仔溪:鳥群嬉戲的遊樂園

國中時,搬家至南屯區文山里,我的腳程擴大了,這時總算知曉,當初那條小溪會流至一條大溪「筏仔溪」。筏仔溪大致上由北向南流,恰巧將大肚臺地與臺中市區分隔開來。途經筏仔溪岸,總會看到鳥兒四處飛舞,倩影滑過水中央。鷺科鳥類尤其喜愛築巢溪邊竹林,每當成群結隊的白鷺鷥翱翔空中,壯觀場面真令人驚嘆。

我居住的文山里位於筏仔溪西岸,有一次學校作業,需要調查家附近的地名,於是我去書店買了地圖,赫然看見我家旁邊有個區域名叫「番社腳」。我詫異萬分,原住民不是大都住在山中?難道我家附近以前是原住民部落?

心中疑問,直到進入清華大學臺文所,開始認真探索臺灣人文歷史,總算豁然開朗、眼界漸寬。因為很慚愧以前目光短淺,這幾年來若有空閒,總在筏仔溪兩岸走走逛逛,想更瞭解自己生活的土地有何故事,一步一腳印欣賞鄉土之美。

筏仔溪右岸:尋訪番社腳故事

當初讓我疑惑的「番社腳」,現今名為春社里、春安里,這裡有座舉世聞名的觀光景點,名為「彩虹村」。每逢假日,一輛又一輛的遊覽車會來到此處,觀光客絡繹不絕。作為在地人,我經常走訪彩虹村,很喜愛老屋牆面、地面上的童趣繪畫。

彩虹村的牆面彩繪保留了眷村老屋。

彩虹村原本只是位於成功嶺營區與嶺東科技大學之間的舊眷村,十幾年前,眷村面臨改建命運,住民黃永阜為了紓解心情,就在快被拆除的牆面作畫。老屋七彩繪圖讓人眼睛一亮,因而有了「彩虹村」之名,並且引發搶救老屋行動。最後,政府將此地規劃為藝術公園,保留彩虹眷村美景。

不過,春社、春安的眷村聚落,是戰後歷史。那麼更早之前呢?這裡住著什麼人?此地曾有什麼風景?為了解答這些問題,我不只翻書尋找資料,也參加在地文史社團的導覽,總算慢慢得知番社腳的謎題。

原來,番社腳原是漢人舊聚落,名稱由來,是因西側坡地上方有一座「番社」,也就是「拍瀑拉族」(Papora)的「」(Babusaga)。後來,因漢人開墾土地,壓迫人的生存空間,於是到了清道光年間,他們便陸續遷徙至南投縣埔里鎮。如今嶺東科技大學附近巷弄的「番仔井」,相傳就是人使用過的古井。

雖然已消失於大肚坡地,仍有文史工作者努力調查研究,地方上也會舉辦踏查之旅,期望能讓的歷史文化繼續流傳下去。

筏仔溪左岸:犁頭店與地底靈獸

因外婆家位於南屯老街,所以我經常藉由永春路之橋,跨越筏子溪,前往另一邊古稱「犁頭店」的老街。

犁頭店是臺中盆地最早開發的街市之一,為了應付漢民墾殖需求,當地聚集眾多打鐵舖,鑄造犁頭等農具,故稱為犁頭店街。犁頭店著名景點,莫過於有著300多年歷史的媽祖廟「萬和宮」,是我每回來此必會參拜的廟宇。萬和宮香火鼎盛,是當地民眾重要的信仰中心。

除此之外,犁頭店還有一項知名文化活動,名為「穿木屐、躦鯪鯉」。這項民俗慶典,舉辦於端午節,期望能藉由踩木屐的聲音,將地下的穿山甲(鯪鯉)吵醒。當地人認為,地底有1隻千年穿山甲,若靈獸每年端午能按時醒來,翻身出土,此地就能豐收,並且出現優秀人才。

筏仔溪今景:迎賓水岸廊道

河濱公園讓人更親近筏子溪。

近年來,臺中市政府整修筏仔溪永春路至高鐵站河段左岸灘地,打造河濱公園,提供民眾休閒之用途。設置於水岸廊道的「TAICHUNG」字體地標,也成為十分醒目之裝置藝術。

實際走踏這座濱水公園,確實是散步、野餐的好地方。許多來往於大肚臺地與市區之間的民眾,必須藉由橫跨筏仔溪之橋前往對岸,雖然人們頻繁越過溪水,卻對筏仔溪的生態自然很陌生。因此我認為這座水岸公園,也能成為親水生態教育的重要場所。

漫步於筏仔溪岸邊,溪水潺潺流向南方,之後在烏日區與烏溪匯流。欣賞溪水波光粼粼之美景,不禁想像起曩昔人們使用竹筏划過溪水上的風景。雖然時過境遷,竹筏不在,只留下筏仔溪之名,但這條溪水與人們生活緊密相連的關係,依然不曾改變。

何敬堯

臺中人,小說家,創作包 含奇幻、歷史。作品曾獲 臺大文學獎、金石堂年 度十大好書,出版《妖怪 臺 灣 》、《 妖 怪 鳴 歌 錄 Formosa》。

本文轉載自《文化臺中》,非經同意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