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株抗體貴又少...陳培哲「開罵」後台灣才積極購買?感染科醫:目前有改善

新冠肺炎

國內疫情雖然降溫,但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7月7日最新統計,台灣新冠死亡率卻高居全球第八。

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日前指出,死亡個案中,有近2成簽署DNR(不施行心肺復甦術),間接造成死亡人數增加,若選擇插管急救仍有機會救回。此話一出造成外界抨擊,張上淳也在7日記者會中致歉。

對此,前國健署署長邱淑媞在臉書發文表示,「真正原因,不是別的醫院比不上台大,而是整個醫療體系根本就被神壇呆化了,政府不肯普篩、不肯設方艙、沒有救命藥物與醫療儀器、高風險族群沒有接種疫苗,才是致死率高的原因!」

中研院院士陳培哲在6月初接受媒體訪問時指出,美國食藥署去年底已核准3家製藥公司,分別是Regeneron、Eli Lily與GSK所研發的新冠單株抗體藥品,其臨床試驗證實若對高風險族群及早給予一劑單株抗體,住院率甚至是死亡率可減少5到6成 。根據疾管署指出,根據臨床對照試驗顯示,在發病早期給予具風險因子成人病患單株抗體,可降低約7成死亡率。

陳培哲「開罵」後,台灣才積極購買單株抗體

萬芳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文生日前受訪時表示,單株抗體藥物由於價格昂貴、數量少,「使用前都要經過疾管署台北區管制中心指揮官張上淳的核准,雖然張教授有授權請疾管署的防疫醫師幫忙審核,但仍會因書面資料與臨床實際情況有落差,導致審核不易通過。」

李文生指出,醫師經常要打電話跟疾管署溝通,「行政程序往返有時候仍然要花8到12小時,若是小夜班的病患有需要,就要等到隔天才能使用單株抗體,許多重症病患因此錯失治療良機。」有醫界人士指出,台灣有用藥保守的問題,一直到6月初陳培哲出來「開罵」後,台灣才開始積極購買單株抗體治療。

為降低重症個案發生,指揮中心緊急採購單株抗體藥物及HFNC(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張上淳也在5日公布,6月19日緊急採購單株抗體後,目前共有64名個案使用,治療對象以55歲以上居多,有幾位50歲以下、較年輕的個案主要是孕婦,其餘是有器官移植個案或免疫疾病的個案。

張上淳表示,「對於高齡者且有很多潛伏疾病者,使用單株抗體是對病人而言會有很大的幫助,更能減少病人重症死亡的狀況。」但為何單株抗體使用審核這麼嚴格?

張上淳日前在指揮中心分析台灣新冠致死率高的原因,但有專家學者表示還跟用藥、篩檢、疫苗政策有關。(圖片來源/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提供) 

為何單株抗體當初審核標準這麼嚴格?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這種事情很難講,當然目前確定唯一有效可以壓制病毒的治療是單株抗體,台灣確實是比較少單株抗體,如果廣泛使用單株抗體,說不定可以把死亡率下降,這當然有可能,但可能還有其他因素。」

至於單株抗體治療新冠病人的標準,為何設置要這麼嚴格?

黃立民認為,一個可能性是因為台灣進口單株抗體的貨源不足,「再來是單株抗體剛進來,很多臨床醫師對於何時使用單株抗體最有效,可能還不是那麼熟,需要一點時間去學習適應,所以剛開始有設立一個審查機制。」不過他也認為,這個審查機制時常拖1、2天,「在這種疾病快進展的時候,確實會有影響。」

不過,李文生今日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現在醫院重症病人全台灣還有很多,很多還沒出院,但目前醫院使用單株抗體的狀況已經有改善了,「那天指揮中心說明單株抗體跟瑞德西韋使用,6月份開始已經都有改善。」

李文生提到,跟前陣子疫情高峰期相比,目前臨床上照護品質、用藥、呼吸器、HFNC都有到位,專責病房、ICU也都已經開出來了,床位沒有那麼擁擠了。

感染科醫:單株抗體申請程序有改善

至於單株抗體目前在臨床上的使用率如何?李文生表示會按照患者的適應症決定投藥與否,「該使用就會使用,目前年齡限制有放寬了,使用和治療上現在都有到位。」

關於申請流程,李文生也表示現在程序也比過往更方便,「都有改善,醫院也有少量備庫,該用就可以即時使用。」

那麼目前台灣在治療新冠病人的用藥上,是否有能再提升的部分?

對此黃立民認為,這跟照顧精細程度也會有影響,比如說這個交互治療是不是非常恰當,每個正確時間點是否有做正確決定,這都需要經驗。但他也進一步說明,這些東西有時無法從病例上看得一清二楚,「比較沒有爭議的是說,如果單株抗體可以全面大量使用,會對預後會有正面影響,這是大家都可以同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