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齡化的日本致死率比台灣低!五張圖看懂台灣致死率偏高的兩大關鍵原因

新冠疫情

公共衛生的傳染病流行病學上所謂的致死率(case fatality rate, CFR)的算法是 (確診死亡數)÷(確診總數)。如果有年齡的資料就可以根據年齡層算出「年齡別致死率」。

最近台灣新冠肺炎的致死率因為比全球平均致死率高,引起國內許多討論和解釋,其中最常被提到的原因是台灣新冠肺炎病人年齡偏高所以致死率就高。這一個說法有沒有道理?立論正不正確?可以用人口比台灣更老化的日本來對照,比較兩國「年齡別新冠肺炎致死率」的差異就可以做判斷。

台灣患者年齡偏高所以致死率高?

從台灣和日本「年齡別新冠肺炎致死率」的比較發現:隨著年齡越大致死率越高,但台灣在50-59歲年齡層致死率(2.13%)就明顯增加且已高於日本不分年齡的平均致死率(1.49%),60-69歲的致死率(6.7%)就高於台灣不分年齡的確診者的平均致死率(5.0%),80歲以上年齡層的致死率已達35%。

相對的,日本在60-69歲年齡層的致死率(1.29%)才明顯逐漸增加,而且在70-79歲的致死率(4.74%)還不到台灣不分年齡的確診者的平均致死率,日本80歲以上年齡層的致死率是13%。

日本70-79歲的致死率4.74%,還不到台灣不分年齡的確診者的平均致死率,且80歲以上的致死亡率是13%。(圖片來源/詹長權提供)

台灣和日本「年齡別新冠肺炎死亡人數」比較發現:台灣從50-59歲年齡層死亡人數就明顯增加,60-69歲、70-79歲、80歲以上的三個年齡層的死亡人數都差不多。

相對的,日本在60-69歲年齡層死亡人數才明顯逐漸增加,而且在70-79歲、80歲以上的兩個年齡層的死亡人數以倍數方式增加。

台灣在60-69歲、70-79歲、80歲以上的三個年齡層的死亡人數差不多。(圖片來源/詹長權提供)

從台日資料比較顯示年齡不是台灣新冠肺炎高致死率的原因。從日本數據看台灣現象,台灣的新冠肺炎醫療照顧可能是有改善的空間:台灣用有症狀才篩檢的指引會延遲新冠肺炎確診時間,讓醫護人員錯失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新管肺炎的機會,讓病人由輕症轉重症機率增高。

一、台灣對確診個案的醫療照顧有改善空間

也可能是這一波一開始每日幾百個社區傳染的新冠肺炎病人,讓台灣醫療機構重症醫療的量能一時無法因應,因而降低住院病人的存活機率,這是台灣新冠肺炎致死率偏高的可能原因之一。

台灣和日本「年齡別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數」比較發現:確診個案數在台灣是從20-29歲起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步增多,到60-69歲達到最多。相反的,在日本是在20-29歲最多隨著年齡升高而下降。

二、篩檢量太少,低估確診個案

從台日新冠肺炎確診數比較顯示台灣年輕人的新冠肺炎確診數可能偏低,因為年輕人比較多無症狀或是輕症的新冠病毒感染者,以有症狀才採檢的篩檢措施容易漏掉這群「潛在的確診個案」,這是篩檢數量太少、篩檢對象太侷限的可能結果。到2021年7月5日為止,每千人PCR篩檢人次:

香港:2677人次

日本:126人次

新加坡:2326人次

韓國:207人次

台灣:63

台灣的確診個案是從20-29歲開始增加,而日本是20-29歲最多,隨年齡層上升而下降。(圖片來源/詹長權提供)

低估確診個案數也可能是造成台灣新冠肺炎致死率偏高的原因之ㄧ,擴大篩檢且提高年輕族群的篩檢率,將有助於全盤了解台灣新冠肺炎的流行全貌,改善台灣新冠肺炎致死率的正確性。

如果想減少重症和死亡,需用50歲以上接種率來判斷是否解封

「年齡別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和「年齡別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數」兩份疫情資料還有另外一個用途,就是可以提供國家制訂以疫苗接種計劃來調整控制疫情手段強弱時的決策參考依據。

用目前台灣在三級管制期間實際產生的疫情資料來看,如果我們對三級管制解封與否的決策是根據「減少人群的重症和死亡」,就可以用「50歲以上人口的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覆蓋率」來判斷解封與否。

如果我們解封與否的決策前題是「減少人群中的確診個案數」,就可以用20歲以上人口的新冠肺炎疫苗接種覆蓋率來做為解封與否的依據。

本文授權轉載自詹長權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