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正常指數」倒數第2》有條件解封嗎?專家分析高致死率「4大原因」

新冠疫情

全國三級警戒再度延長!指揮中心昨(8)日公布,雖然三級警戒還是延長至7月26日,但13日起適度鬆綁部分場所,包含開放電影院、健身房、餐廳內用區等,引發各界關注。

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今日在記者會中指出,近期確診個案解隔離情形,5月11日至7月7日累計公布13,929位確診個案中,已有11,536人解除隔離,解隔離人數達確診人數82.8%。不過截至目前,國內累計1萬5,185例確診,自2020年起累計730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22例本土。

根據《經濟學人》雜誌統計的資料顯示,台灣距離回歸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正常生活」還很遙遠,在全球50個國家或地區的「正常指數」(normalcy index)排名倒數第二,僅高於馬來西亞。

日前《信傳媒》也訪問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萬芳醫院感染科主任李文生等專家學者,分析台灣新冠死亡率高的原因,提到關於單株抗體等藥物進口時間太晚、申請程序繁瑣,以及用藥時機是否有在黃金治療期等問題。

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導致台灣新冠死亡率較高?台灣現階段是否有條件解封?還需要加強哪些措施?

為何5月下旬到6月初死亡數飆升?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除了疫苗,更早的時候我們連瑞德西韋也沒有,還有很重要插管前的HFNC(高流量氧氣鼻導管全配系統),我們這些都沒有超前部署,變成整個防疫都在做內宣,很少力氣用在這些防疫部署上。」

問到為何5月下旬到6月初死亡數飆升的原因?

楊志良指出,「第一個是外在的情勢,第二個是這個病毒很厲害、不斷變種,傳播率越來越強、死亡率也越來越高,所以容易有破口,尤其最大的破口就是5月份的諾富特事件。」他也提到,「入境普篩也是早就應該做了,又不是沒錢。連呂秀蓮也批台灣這次是威權防疫,陳時中有哪一次邀請其他專家學者一起來開會?指揮中心的專家也都一一離開。」

而澳洲、孟加拉國和泰國都實施新限制措施,即使是在12歲以上人口有高達77%接種一劑疫苗的智利,上個月也封鎖首都,是否代表疫苗的有效性有限?

對此楊志良表示認同,並強調更需要嚴謹地控制疫情,「所有東西都要準備好,台灣也為了疫苗的事情爭論不休,就是因為不夠才會有搶打問題,疫情時期團結再重要不過了,但現在因為疫苗各縣市政府搞分裂。」

5月初華航師機確診案擴散到諾富特防疫旅館的一連串確診,病毒威脅到社區使得人心慌慌。(攝影/鄭國強)

專家分析台灣致死率高的4大原因

關於台灣致死率高的原因,前國健署署長邱淑媞在臉書發表看法,「因檢驗太少、沒有廣篩普篩,出現許多猝死、快速死、死後確診,因沒有設立隔離醫院(俗稱方艙)、擴充醫療資源,導致醫療崩潰,很多病人死於沒有醫療功能的防疫旅館。」

邱淑媞強調,致死率受  病人死亡數(分子)與病人數(分母)影響,其他影響因素還包括:

1. 發現太少:分母被低估,也就是實際感染人數有黑數,是第一個直接原因,因為指揮中心政策是TOCC(有症狀、有關聯)才檢驗,台灣每千人檢驗量遠低於其他國家,導致分母的黑數太多,是最重要的原因。

2. 發現太慢:要靠醫療減少死亡的話,需要及早發現,在輕症時就使用單株抗體、血氧監測,對重症也要積極救治。

3. 長照機構太慢開始快篩:社區感染嚴重,沒有對員工定期快篩,擴散至長照機構,死亡率高。

4. 疫苗接種率太低:疫苗可以有效減少重症與死亡,但政府未積極取得疫苗,且特權接種嚴重,導致高致死率的族群普遍尚未接種疫苗,因此感染後易發展成重症而死亡。

邱淑媞指出,以7月4日資料與英國、新加坡比,台灣的檢驗量能在疫情最嚴重時,也僅有英國的1/13、新加坡的1/7。「英國與新加坡的疫苗接種率很高了,還在努力檢驗,台灣不僅疫苗接種率低,而且也不肯積極檢驗。新加坡和英國努力篩,發生率分別是台灣的75%、152倍;死亡率,新加坡是0,英國則是台灣的75%。也就是用7日致死率算,台灣是英國的200倍。台灣採用蠻荒式防疫,醫療體系和民眾倒大楣。」

「正常生活」指數倒數第2...台灣有條件解封嗎?

關於目前台灣是否有條件解封?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我們有分成幾個條件,一個條件是從整個數字來看,我們的疫情是有受到控制的,我們看到有效再生數,一個人傳給一個人的數字現在都小於1,且連3周都小於1。目前台灣也看到新冠患者康復率增加、醫療量能回升。」

陳秀熙也提到,「再來是疫苗也都有開始打,對於長照、醫院較易受到感染的高危險群,也都有這樣的保護。再加上我們口罩、社交距離都有維持,即使降解後還是不會鬆掉,任何地方都還是要戴口罩,還是要維持三級口罩規模。」因此他認為目前台灣整體疫情還算是有控制住。

「但還剩下2個條件,就是Delta病毒和小群聚感染!」陳秀熙指出,南部群聚看起來也算控制了,但是否還有其他社區隱形感染者出現,仍是要觀察的指標。「特別是不太容易做社交距離、戴口罩的小群聚感染,像市場、農場運銷的產業鏈,到市場食物供應,以及夜市等,這些都是社交距離和口罩較難維持的,這部分就要分成2點來做。」

陳秀熙強調,一部分就是要做檢測,「如果沒有檢測就沒辦法解封,解封一定不會只有三級警戒或二級警戒這種方式,一定要配合檢測。檢測也不是隨時、每個人都要做,是像這種市場、農場運銷、夜市等一整個產業鏈,一定要不定時的檢測配合,因為零星感染、群聚感染一定還是存在的,要用這種檢測方式讓傷害減到最小,再搭配境外阻絕,這樣就比較沒問題。」

陳秀熙指出,如果沒有檢測搭配就沒辦法解封。(攝影/趙世勳)

教育事業、幼教、計程車等都應「逐步解封」

陳秀熙強調,現在除了個人防護做好、機場入境普篩,就是打疫苗,「也不要再吵第幾類,反正就是照順序趕快打完,疫苗打越多、檢測要用到的機會就少。我知道台灣會有一些小群聚感染,但我們不需要為了這些小群聚,而犧牲有些餐廳、教育事業、圖書館等等場所,這些很多地方都是口罩全程戴好就可以防止。」

對於台灣該如何解封?陳秀熙認為,「我們應該做到的是逐步解封,而不是只有微解封。我一直覺得夜市的解封不要放在第一位,像這些市場等等暴出群聚,其實也會讓社會以為各行業都可能會群聚感染,事實上也沒有。」

陳秀熙認為,應該要優先微解封的產業包括像是教育事業,「因為這些教育事業在執行社交距離、口罩、人流管制、通風設備做好的狀態下,其實就可以了。還有像是幼教事業,家長不可能一直在家照顧,也需要上班。還也餐廳,只要管制做好,人流少一半、搭配篩檢策略,其實都OK,這些單位其實都很容易按照SOP來執行防疫。」

他也提到像是計程車司機,「除了白牌,其實也沒有什麼群聚感染,代表他們也很注重防疫,應該要給他們機會。如果萬一真的有一兩家發生很小的群聚感染,我們就知道破口在哪,總是要測試一下,如果沒有就沒有了。我們應該要站在所有行業替他們著想,如果他們一直有發生群聚感染,就代表他們沒條件做解封,但如果他們都很遵守防疫也沒有發生群聚感染,應該要逐步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