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微解封」地方「逆時中」?張鴻仁:想回到清零才解封是錯誤政策

新冠肺炎

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全國3級警戒延長至7月26日,並從7月13日起「微解封」,部分藝文場所、運動、旅遊場域可適度鬆綁,但各縣市政府針對微解封仍有不同的規定。

資深媒體人黃暐瀚也在臉書指出,7月13日就是開放餐廳內用微解封的日子了。「不料,這個『指引』,只引了澎湖,全台22縣市,有21縣市『不依循』,不只雙北、不只台中,連民進黨執政的桃園、台南、高雄、屏東,都一一宣布『不跟進』。指揮中心『令』不出部,已然出現『指揮危機』。」

國民黨立委賴士葆也表示,微解封規定室內不能5人以上,但更多人聚集的電影院可以開放;另外室內不能5個人以上聚餐,但9個人卻可組團旅遊。「還有幼教和補教業者抗議,電影院、健身房、逛夜市、上餐廳都可以,為何幼教、補教、托嬰不行? 」

防疫和經濟如何兼顧,顯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指揮中心雖然宣布微解封,但地方沒人敢微解封,很多規定也顯得「自相矛盾」,甚至可能是各部會趕交差指引拼湊上呈,如此一來實際執行的確難遵守,接下來台灣若想一步步走向解封,到底該怎麼做?

張鴻仁:微解封前先思考「3個問題」

黃暐瀚認為,指揮中心做決定之前,並未跟地方政府討論,「沒有討論,何來知道地方意見?在不知道地方意見之前,逕自訂定政策、宣布結果。」他更進一步指出,「然而這段時間以來,舉凡疫苗採購、檢測篩檢到醫療藥劑(單株抗體),指揮中心非但沒有超前部署,還常常跟著雙北後頭『補更正』,民眾對指揮中心的信賴度,已不如前。」

對於台灣接下來該怎麼做,才能逐步走向解封?

首任疾管局局長張鴻仁、陽明交大公衛所兼任教授張鴻仁,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要思考是否解封,得要先思考3個面向的問題。

「第一個,誰有辦法在自由民主的國家管制人民的生活,大家還會鼓掌說規則訂得很好,一點意見都沒有?如果你也覺得很難,那我們就饒了指揮中心吧!」張鴻仁表示,其實指揮中心也只能舉例列出大方向,「今天要微解封,一定要想為什麼要微解封?大家贊成嗎?」

張鴻仁提到,若是繼續封城下去,有幾百萬人的生活會出問題,「喜歡在防疫上比較嚴格的人,都是比較佔優勢的,照裡說嚴格一點對防疫的確會比較好,但會為此鼓掌的人大部分都不需要出去工作,或是可以居家遠距上班的人,因為風險越低對他越有利。所以一個國家在想政策的時候要想很清楚,為什麼我們要微解封?

從收緊、鬆綁中找到解封參數

「第二個,疫苗什麼時候可以打到群體免疫?現在看起來不到年底是不可能的,尤其是現在變異病毒越來越難纏。」張鴻仁表示,既然知道不到年底沒辦法達到疫苗群體免疫,「如果我們認為要清零、完全回到像去年那樣才解封,這個政策當然是錯的,那麼微解封就是必然的。」

他也提到,微解封有很多參數要思考,「各縣市政府應該都要去試,你不試怎麼知道?人類的生活本來就是一個亂象,難道大家走在街上都是整齊並列三排靠右?自由民主的國家當然就是亂中有序,所以亂是必然的,解封一定會有亂象,重點不在於解封會不會亂,而是這樣的亂是不是在忍受的範圍,但你不試不會知道。

張鴻仁指出,去年台灣看其他國家解封或微解封沒幾天後,確診數又增加,「我們好像還嘲笑人家,他們其實也是在看鬆綁到什麼程度,經濟才不會整個被困住。前幾天也看到韓國才解封幾天疫情又高上來,他們也是在試參數。如果我們解封3天後就爆發,可能跟解封無關,因為潛伏期都還沒到就跟政策時間剛好撞到。」

最後一點,張鴻仁提到,中央訂定的原則讓地方自己調整是對的,「這不叫甩鍋,那如果地方不肯跟中央一樣,就照中央的原則做。」

陳秀熙:逐步解封要搭配檢測才安全

至於如何有步驟逐步解封?

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日前接受《信傳媒》電訪時指出,逐步解封還要搭配檢測才安全,「如果沒有檢測就沒辦法解封,解封一定不會只有三級警戒或二級警戒這種方式,一定要配合檢測。檢測也不是隨時、每個人都要做,是像這種市場、農場運銷、夜市等一整個產業鏈,一定要不定時的檢測配合,因為零星感染、群聚感染一定還是存在的,要用這種檢測方式讓傷害減到最小,再搭配境外阻絕,這樣就比較沒問題。」

張鴻仁表示,假如今天要把制度弄得很複雜,當然可以有很複雜的做法,但成本相對就會很高。

不過他也認為,今天如果在台灣想看職棒,就讓這群要入場的觀眾都去快篩,職棒就開放。音樂會、餐廳比照辦理,「每個人都篩,擔心的人就不要去,沒有人強迫你去餐廳吃。」他強調,若再封下去很多職業的人會因此沒有工作,「大概有幾百萬人,如果你一直把玩樂妖魔化,很多人就沒有工作了。」

中央公布微解封餐廳內用指引,但各地方政府持續禁止內用。(攝影/趙世勳)

張鴻仁強調,要多「微」解封,六都可以自己去訂,中央只要講一個大方向就好,各地去設定自己的一套標準,不清楚再來問主管機關。「像是餐廳的話,平常最高容量是100人,我現在開放40%然後梅花座,如果覺得風險太高就不要進去。像有些工作人員很辛苦,在路邊吃個便當也被檢舉,我真的覺得台灣人瘋了,很多規定真的莫名其妙。」

若是讓各地方自行設定準則,是否可能牴觸中央?張鴻仁認為發生再討論就好,「也沒有什麼牴觸的問題,大家訂出來不太一致是必然。」

「這類人」應比老年人更早打疫苗

至於是否有建議從哪些行業開始放寬?

張鴻仁表示,「觀念就是那些需要在外面工作、無法居家上班的人,我甚至認為他們應該優先打疫苗,不是照年齡打。」他進一步說明,「高死亡、高危險群、醫護防疫人員、航空人員打了之後,再來就是開交通工作的人、收銀員等,他們都是第一線會接觸各個族群的人,暴露機率太高了,先把那些高死亡跟高必要性、照顧高死亡的那些人打完,像是長照照顧者,這些都考量完後當然要考慮第一線工作者,就是被罵很慘的部分第七類。」

不過賴士葆仍認為,指揮中心大權在握,訂出爭議極大的規範,「不遵守就罰錢,但有些細節還要交由地方政府來制定,如此一來,如果疫情再次爆發的話,就可以甩鍋給地方政府,面對中央疫情指揮中心不負責任,且帶有政治味的微解封做法,老百姓除了哀怨還能怎樣?」

顯然,對於台灣該如何一步步走向解封,配套措施該如何因應,專家學者也仍有不同調,只能靠各地政府想出能符合人民最大福祉的辦法,以及增加疫苗施打率,才有機會更有效率地控制疫情,早日迎接解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