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鳳的第13個關鍵字:自處

書摘

《中庸》有句:「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沒有比身處於隱暗的地方更暴露,沒有比細微的事情更顯著,因此君子獨處時特別小心謹慎。這也是「慎獨」二字的出處,指自己一個人時,仍能保持清醒、慎重行事。而在眾聲喧譁的今日,要找出時間與自己好好相處,甚至在孤獨中得到力量,不僅是一種本事,更是高度自律的表現。

孤獨的快樂

年齡漸長,不可能隨時呼朋引伴找人陪,且隨著社會變遷,人際關係也不同於以往,愈來愈多的時候,我們要一個人去吃飯、一個人去上課、一個人去運動、一個人去逛街,許多事情需要練習自己一個人去面對。此外,不管是在台灣或日本,民眾的平均壽命持續增長,不難想見,年老後很有可能得面對一個人的孤單。

一個人的自處,在現代社會中已是普遍的事實與現實。英國精神科醫師安東尼‧史脫爾(Anthony Storr)在其著作《孤獨,是一種能力》(Solitude: A Return to the Self)中指出,自處可培養想像力,有助於大腦的整合,發揮天賦與潛能。著名小說家卡夫卡、音樂家貝多芬、德國哲學家康德、語言學家維根斯坦和科學家牛頓等,他們在創作與思考高度抽象概念時,透過長時間自處的孤獨,維持高度專注力,創造出與眾不同的成就。

懂得自處還能帶來快樂。英國小說家約翰‧考匹‧波伊司(John Cowper Powys)就曾說:「我們愈老便會愈孤單,這表示,喜歡孤單(跟自己相處)的人,老後快樂會增加。」懂得自處能讓思緒清澈,多一份安心,自然不因一個人的孤單而被恐懼吞噬。

對於穿梭於工作、家庭、繽紛外在世界的大多數現代人來說,要找到一個人好好自處的時間就是一項課題,但它並不是個難題。唐鳳從小能夠自己跟自己相處,在自學時期,她取得母親李雅卿的同意與老師們的協助,準備了簡單、可以自行打理的三餐食材,在新店直潭山區一間小木屋度過三週的閉關之旅。

那段一個人的時間,唐鳳居住的小屋中僅有簡便的罐裝瓦斯爐用來煮熱水、泡麵。屋中並沒有燈,她白天以日為光,看書、觀自然,晚上時,月光穿透小屋,陪伴在旁的是溪水、蟲鳴鳥叫聲,她只跟自己對話,只跟大自然談天說地。也因為在如此寧靜之處,讓求學以來常與社會主流價值衝撞的她,能夠抽離世界的雜訊,一縷一縷像剝洋蔥般,向內心最深處探索「我是誰」的答案。

給自己空間與時間

唐鳳說:「現在因為身份關係,常會大量與人對話,如果是自己一個人,一天不說話也可以。」

思考通透,一以適用,跟自己相處對唐鳳而言已成自在。第一次貼身採訪,地點在行政院唐鳳辦公室,到達後準備工作器材時,轉頭看見身穿深藍色衣服、高一米八的唐鳳,從辦公室內的小房間出現。那是她工作有需要時可以休息的地方,就隱藏在一片書櫃後面。這個畫面相當有趣,我戲謔地說:「那是不是哆拉ㄟ夢的任意門?」

唐鳳也配合「演出」回應:「我從抽屜冒出來的。」她說:「入閣後,一個行程到下一個行程中間,可能會在裡頭(指小房間)。不做什麼,就是冥想。」儘管有些玩笑話,但對於行程滿檔的她來說,那正是一晃眼從少年轉身到最年輕數位政務委員的她,日常中少許擁抱自處的時空。

在多次的對話中,我也領悟到唐鳳提倡一天要睡足八小時的言外之意。這八小時包含了養精蓄銳、睡到自然醒的休息,更多指的是「留給自己的自己」,以及用來閱讀、思考,或者就是安靜自我對話的空隙。

令人況味的是,對比今日她出席公共場合演講或接受採訪,總是有條有理地侃侃而談,問及當年在山區小木屋中她是否能一天不說話,唐鳳的回答很有趣:「有一種反差萌!」然後,點點頭,不言而語間,已經說明了她的自處能耐。

我們呢?

忙、茫、盲,總是繞著別人轉,擠不出自己跟自己好好相處的時間?

過慣了跑馬燈般的生活,一個人獨處時突然不知所措?

每當處於一個人的空間總感到焦躁不安,該怎麼辦?

自認為很能自處,但只要一個人時,就是滑手機持續與外在世界互動,這樣真的有把寶貴的時間留給自己嗎?

喜歡享受自處時光,這樣在群體中容易被邊緣化嗎?還是與人互動的品質會更好?

聽聽唐鳳怎麼說

雖然說,我的工作是透明公開的,這是個人原則,但我仍然有下班時間,睡覺的八小時並沒有直播。下班就下班,我覺得工作與休息兩者可以分開。所謂的透明性是奠基在扣合公共利益的核心價值上面,個人睡眠的那八小時,沒有公共利益可言,當然也就不需要運用透明性的原則。

數位時代的慎獨

下班後的時間,不管睡覺或者做其他事情,就是我自己跟自己相處的時間。每個人睡眠時間的需求不同,我是八小時,有人可能是十二小時,必須自己找出平衡。

我認為,獨處的時候要特別謹慎。

為什麼我大部分不使用觸控螢幕,都是隔著一支筆、一個鍵盤,或者隔著一個鍵盤再加上一支筆,用這種方式操作電腦來閱讀、瀏覽文件,就是希望獨處的時候是以我當下的狀態為出發點,而不是讓大腦誤以為觸控螢幕是手的延伸,以為螢幕是我正在行動的一部分。如果這還內化成一種狀態,下意識滑動電腦或手機螢幕,且由此出發進行思考或閱讀,那我就不是一個有意識的行動者,這樣的我並不會看到新的東西。

因為下意識的滑動,不管滑什麼,幾乎一直會得到新的刺激,我覺得這種情況下不是真正的獨處。從螢幕跳出的種種訊息,會讓我感覺自己彷彿在被餵食飼料、被飼養。對此我很在意,由於人在獨處時,滑手機很常見,這等於被剝奪掉獨處的時間,進入一個非同步但仍是社會性的狀態。

真正的自處可以練習,就是不要用手滑螢幕,可以去聽一些比較沒有侵入性的音樂。我所謂「侵入性」的意思是說,一個訊息迎面而來,立刻要求你進行某些行動。如果一個人時一直滑手機,螢幕上不時跳出「限量不買可惜」或打折的廣告等等,可以說你又進入一個具有行動力或創造力的社會性狀態,儘管一個人,但等於沒有獨處。

享受宇宙中一個人的時光

一個人時,聽一些不會叫你去行動的Podcast或音樂,我覺得很有助於放鬆。我會聽自己熟悉的音樂,這樣閱讀時只聽到旋律,不會被歌詞干擾,也能專注在閱讀上。

通常我跟自己相處的時間是在睡前或剛醒來。實際上,睡眠也是一個人的時段,而且不會被中斷。如果覺得人際往來一直損耗自己的精力,你每天就要睡夠,這可以將耗損的精力補回來。比較令人擔心的是,為了要迎合其他人的時間,導致自己睡不夠,這就有點像是欠高利貸,隔天與人相處時,更可能會精神不濟。

自己跟自己相處,可以讓我保持我的觀點,因為思想形塑是在睡眠中達到自我一致(self-consistent),也有人翻成「自洽」。達到自我一致性,我反而不用花很多時間去維持整體結構(思考或生活)的平衡,因為透過閱讀已經在梳理脈絡了。其實生活經驗也是一樣,我第一次看VR的時候就是一個人,視角是從國際太空站望向銀河,很安靜、絲毫沒有孤寂感,反而有種得到啟發與靈感的感覺……

唐鳳語錄

•獨處的時候要特別謹慎。

•從螢幕跳出的種種訊息,會讓我感覺自己彷彿在被餵食飼料、被飼養。

•真正的自處可以練習,就是不要用手滑螢幕。

•自己跟自己相處,可以讓我保持我的觀點,因為思想形塑是在睡眠中達到自我一致(self-consistent),也有人翻成「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