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冠致死率破5%》跟確診者肺栓塞比例提高有關?台大醫:這週是關鍵期

新冠肺炎

台灣自5月中旬爆發新冠肺炎本土疫情以來,致死率持續攀升,雖確診病例數有下降趨勢,但致死率已達5.2%,遠高於全球致死率2.1%,值得關注。根據指揮中心統計,2020年起截至7月13日共累計747例COVID-19死亡病例,其中739例為本土個案。

台大急診部臨床副教授李建璋曾表示,德國解剖猝死個案發現,有1/3死於肺栓塞。根據指揮中心13日補充說明,目前有關施打疫苗後死亡解剖部分,累計已解剖87例,其中63例與慢性病相關,5例嗆噎窒息,2例頸椎骨折,1例呼吸道阻塞,6例疑似肺炎,2例泌尿道感染、1例氣管內有管灌倒流液體、1例咽喉炎、1例胃穿孔併腹膜炎、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肋膜炎,1例疑膽道化膿性感染,2例待釐清

而根據日前許多專家學者提到台灣新冠致死率高,跟發現太少、發現太慢、太慢快篩、太慢使用單株抗體、疫苗接種率太低等原因,究竟台灣新冠致死率破5%,跟確診者肺栓塞兩者之間是否有關連?

類固醇、HFNC提早使用,有機會降低致死率

提到致死率高是否是因確診者肺栓塞所引起的?李建璋今日接受《信傳媒》採訪時表示,「這個當然不能排除,肺栓塞比較可以解釋猝死這部分,通常進程都比較快,其他死亡目前發現主要是跟兩件事有關。」」

李建璋提到,「一個是治療標準化,現在發現類固醇提早使用、高流量濕化氧氣經鼻導管系統(HFNC)提早使用,對死亡率的下降都會有幫助。另外,瑞德西韋、抗體雞尾酒療法,這雖然是高貴藥物,但也只有影響輕症到重症,對死亡率目前看起來沒有直接的減少。」

目前臨床上確診者肺栓塞佔新冠病人比例多高?

李建璋指出,「因為遺體有高傳染性,目前這些猝死的病人只有德國有解剖12位,但就發現當中有至少1/3可以解釋是肺栓塞造成的,其他間接可能佔更高的比例,所以肺栓塞的確是新冠裡面造成致死率高的一個現象。」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院長、胸腔科權威余忠仁,接受《信傳媒》電訪時表示,目前台灣幾乎很少確診有肺栓塞的,「肺栓塞要做電腦斷層才知道,死於肺衰塞的不知道有多少,目前唯一報出來的就是德國的死亡病例,整體肺栓塞比例有一些小型研究指出,應是比一般感染者、又是重症住院者高約1點多倍、接近2倍,但是是針對重症做的,沒有輕症。」

有三高的確診者,是否更易發生肺栓塞?

若是本身有三高的確診者,是否更易發生肺栓塞?

李建璋表示,目前看起來新冠造成的肺栓塞,沒有因為三高而有直接的關係,「但是如果是三高患者肺栓塞,死亡率會更高,因為三高患者本身血管就比較不暢通,如果又栓塞就會更危險。」

至於目前臨床上有哪些治療方式,或是預防性投藥?

李建璋指出,「一般都是發現若有下肢靜脈血栓,或是血氧突然降低,電腦斷層發現肺栓塞才會進行治療。」至於治療分幾個部分,若患者生命跡象穩定,會使用抗凝血或是口服抗凝血劑;若遇到休克或猝死的時候,可能就會啟動導管取栓,或注射血栓溶解劑(TPA),「甚至更嚴重可能要接上葉克膜,然後進行手術取栓。」

余忠仁也補充表示,目前臨床上治療肺栓塞主要就是提供抗凝血劑,「如果是很嚴重大量肺栓塞,引起休克或嚴重缺氧的話,而且又是栓塞在主要的肺動脈,一般是可以做心導管或是手術把血栓拿掉。」

余忠仁提到,新冠病人目前重症在台灣最後的指引還沒出來,「血栓通常來自較小的血管,所以一般會先抽血,看血管裡是否有血栓或是發炎的指數,因為這些重症者都會有一些缺氧的現象,醫師就會決定是否加上抗凝血劑。有另一部分的人會考慮進入加護病房用日常性的投藥,但目前各國指引都還不一致。」

余忠仁也提醒,對肺栓塞患者而言,因長時間沒有動、臥床或是嚴重疾病引發下肢血栓,「血栓跑到肺部造成轉移性的肺栓塞,這部分雖然在新冠病人中比例較低,但在實際重症病人裡面,肺栓塞佔較高比例。這類病人下肢血流的照顧很重要,也要定期運動,平常下肢血流的部分要多注意。

台灣致死率破5%》台大醫:這週是關鍵期

至於在用藥上可以怎麼調整,降低新冠致死率?

李建璋認為,這個禮拜是關鍵期,「第一個要先釐清,這個5%不是台灣最終的死亡率,因為在疫情爆發初期,我們對輕症、年輕人的診斷不足,通常老年人、有共病者才會到醫院,所以在新的社區感染爆發時,會產生致死率快速竄升的現象。」

不過李建璋也指出,從世界經驗來看,「一般是看到90天左右,如果以台灣5/22開始算起的話,其實差不多就是現在,會經歷到反轉,我們反轉下來進入到平原期後,那個數字才能反應一個國家真正的死亡率,我們現在可能處於高峰期的峰頂。」他提到,英國死亡率曾經飆升至10-12%,「如果台灣這週沒有到拐點(改變曲線走向的點),問題就很大了,就代表我們的治療大有問題,有結構性問題,所以我覺得這週是關鍵期。

李建璋進一步說明,「過了這個時期後就要校正回歸,因為死亡率是分子除以分母的結果,分母就是在早期因為輕症、年輕人都沒有診斷,所以會被假性縮小、一開始死亡率就高,等到現在大家都可以理解我們個數減小、量能增加,但會慢1、2週反應現在的死亡率等狀況,到時候如果還是超過2%,我覺得台灣整個系統、治療要開始檢討。

他也提到,根據義大利分析,如果一間醫院的醫療量能較寬鬆,較多病人可以提早解除ICU治療,「他們發現這些人的死亡率都比較好,所以我們還需要大數據搭配,各大醫院應該把數字串起來,會發現有些醫院死亡率高、有些醫院死亡率低,從中我們才能夠找出問題,再用一個好的大數據去分析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