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傷更悲傷!第9類民眾就醫時間晚了兩天 與週五疫苗開打擦身而過

政治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昨(13)開放18歲以上登記新冠疫苗預約,瞬間湧入大量民眾,至14日下午1點,已有643萬人登記,只願打AZ約11萬人;只願打莫德納占59.57%,約383萬人;兩者皆可占38.63%,約248萬人,但13日登記施打疫苗何時能輪到,還是未知數。

至於前一波(12日)開放第9類及50歲到64歲長者,共有112.4萬人符合資格,目前完成預約的有84萬9760人,預計最快16日就能打到疫苗。

但《信傳媒》接獲民眾李先生投訴,強調自己在7月6日在診所診斷BMI>30,也確定被列在主診斷中,在健保卡註記病號就是屬於第9類民眾,8日開放第9類開放,他卻因為就診時間與指揮中心認定的「去年元旦起到今年5月31日」健保紀錄資格不符,讓他與疫苗擦身而過

7月才被診斷,仍趕不上第9類登記疫苗末班車

這位投訴民眾李先生也是執業律師,為了追查指揮中心設定的第9類資格與標準,李先生蒐集許多指揮中心對外公開資訊,他質疑,一開始指揮中心公布的第9類對象:「19歲至64歲易導致嚴重疾病高風險族群、罕見疾病或重大傷病」,其中沒提到BMI≧30的民眾,隔一天陳時中才出面強調BMI這項需要經由醫療院所診斷,沒有診斷是無法登記。

「換句話說,BMI標準不是放在慢性病一起。」李先生認為,指揮中心一開始強調打新冠疫苗作業辦法參照每年的流感疫苗做法,一般診所如果醫師發現該患者BMI超過30,就能現場施打公費疫苗。這次指揮中心讓第9類優先施打是美意,但是匡列看診就醫期限只到5月底,讓健保資料庫無法靈活運用,大大折損政府開放第9類施打的美意。

據了解,不止這位李先生有這樣困擾,藍綠立委辦公室都有接到選民抱怨,今年6、7月明明被診斷為第9類,卻因為就診時間不在指揮中心規定的時間內,無法預約。

有立委辦公室向健保署反應,健保署僅回應,現在已經開放到18歲以上,只要按照一般預約程序即可。也就是說請這些沒趕上第9類認定末班車的患有慢性病民眾,只能乖乖按照年齡排隊。

比悲傷更悲傷,民眾7月被醫生認定是第9類,健保卡也註記了,卻仍趕不上預約末班車,現在只能按年齡排隊。(攝影/趙世勳)

主診斷、次診斷認定影響疫苗預約順位

不具名國會助理透露,指揮中心公布第9類的標準,讓他們常常接到選民投訴電話,指揮中心公布第9類附表中有慢性病的代碼,必須由醫生填上主診斷代碼,符合第9類才能預約,但是醫生診斷後往往會在「主診斷」寫較嚴重的病,次嚴重的病就會寫道「次診斷」上。因此有民眾明明也有慢性病,卻因為主診斷是另一個病因,次診斷才是較不嚴重的慢性病,無法先預約第9類。

據了解,不少立委辦公室都像健保署及指揮中心反應第9類代碼問題,健保署統一回函,表示就醫時間認定從5月30日拉長到7月4日,全配合指揮中心定義篩選第9類高風險病人名單。不過,儘管第9類認定時間拉長,今《信傳媒》向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提問,能否從目前已登記643萬人中,透過健保署資料,撈出其中第9類民眾,讓他們排序向前。陳時中僅回應:「目前來說,年齡安排會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