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新玩藝》超越創作 Maker挑戰轉變生活

技術

上期談到新開幕的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樣貌,這次我們來看看總館的內涵!總館提倡從書架到餐桌、培育美食文化而設有烹飪教室的圖書館。同時也設立了一個全新的「Maker創客空間」與「數位學習區」,提供像是皮革、縫紉、攝影、3D列印機等設備,以及文書、繪圖、影音剪輯等軟體,鼓舞自造風潮,提供有興趣的民眾一個自我學習、發揮創造力、並且付諸實現的實作場所。

說到Maker、3D列印、創客,您會想到什麼?各式公仔與DIY小工具…...嗎?! 3D列印機作為現代Maker的創作工具之一,已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但,3D列印做義肢,那個用來支撐人們過生活的手、腳義肢,原來也是可以的嗎?! 起源於2016年,臺灣就有這麼一群人,搭上Maker的熱潮,透過網路的力量集結機電、設計、醫療等領域的專家,創立「臺灣神手開源義肢」,其主要據點座落於臺南歸仁,團隊試圖導入3D列印技術來打造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可負擔的」義肢。

與教育結合,重視技術的傳承

2016年,恰好是我進入現職的那年,或許是緣分吧,當年有幸參與指導的專題便是與神手合作的專案。說來慚愧,因為一直位居幕後指導的工作,居然直到這次採訪,我才第一次爬上陡峭的鐵梯,來到位於歸仁區這座木工廠的二樓小隔間,超級神秘又低調的神手工作室。

「最初的契機是在網路上看到尋求幫助的需求者。然後留言聯絡就開始了!」神手的主要發起者之一,Scott回想初衷,電子義肢手少則數十萬、貴則上百萬,導致許多受傷的需求者受限於經濟因素而使用假爪替代,容易因此而喪失社交媒介,況且,許多小朋友也會因害怕假爪而拒絕穿戴。2016年,便是因著這樣的契機,發現原來臺灣有一群被市場機制排除的族群,因無法負擔昂貴義肢而導致受傷後經濟收入停滯帶來的雙重打擊,因此,Scott與夥伴開始思考能否靠自己的力量與技術翻轉臺灣這個「高級的買不起、低價的太難用」的狀況。

工作室現場擺各式各樣的義肢,很熟悉呢!其中有幾隻便是我有幸參與指導的專題作品。神手除了提供義肢研發的協助,因為閒暇時間的限制,一年最多也只能做兩個project。因此,近年來更嘗試將觸角深入學界,把技術與知識傳授給學生,擴大更多的可能性。採訪當天,正巧碰上Scott與成功大學一位外籍碩士生相約,要為她的碩士專題研究所研發的義肢設計進行組裝,看著Scott教導學生義肢的組裝方式、電路的連結等細節,看似隨性的Scott,其實有著含蓄內斂的細心與滿滿的貼心呢!就如同他在採訪過程中,不斷強調使用「需求者」來表示對義肢這類「穿戴裝置」有需求的人們的尊重,「比較中性吧!這樣的稱呼。」他說,避免沾上任何色彩,給使用者帶來不恰當的觀感。

自己的義肢自己做,需求者也是參與者

神手為自發性的組織,除了主要參與者集結醫療從業人員、工業設計師、木工職人、機構與電路背景工程師、媒體工程師等不同專業領域,藉由網路集結溝通,跨領域整合,再於歸仁的實體據點進行義肢的製造與組裝等工作外。由於團隊皆是自發性的參與,因此多是利用工作之餘的夜晚與假期時間來貢獻一己之力。且神手不接受任何金錢的捐贈,但歡迎物料等耗材的贊助,以及有志一同的人們共同參與協助開發。

因此,神手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工作模式,「自己的義肢自己做」,也就是義肢的「需求者」同時也必須成為開發團隊成員之一,親自參與設計、研發與製作,並將其生活和使用經驗反饋至專案中。是說,何嘗不是呢,只有自己才能最深刻了解自己的需求呀!而在過程中,需求者亦只需負擔個人義肢開發所需使用之耗材,當然,如果有剩下的素材,也很歡迎留下來循環給下一個需求者,下一個再給下下一個需求者,讓能量延續。

十年計畫,終點可以是另一個起點

「可以把它比喻像是一個我自己的社會實驗。」Scott說,神手有個「十年計畫」,如今已經來到第五年這個中繼點,期間想當然必定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困難挑戰。

一開始3D列印做義肢全世界都在嘗試,但到目前為止也只有先進國家商轉成功。因此,對於接下來五年的目標,神手定位在讓3D列印這個技術進入相關的醫療法規體制內。同時,亦不間斷的、持續的投注於培養學生技術力與知識力,期望能以新世代的力量,進入職場發揮所長,潛移默化的影響與改變社會,帶動正向的循環。然而,無論十年終點到達的那一天結果如何,「奮鬥過了,也該回歸屬於自己的生活。」,Scott表明了,任務會告一段落,屆時相關技術文件則會持續保留且開放於網站上。或許,更久後的大環境準備好了,終將再有另一位有心人,拾起這個棒子,接力推進新一個里程碑。

本文轉載自《美印臺南》第58期。更多精彩內容,請詳見《美印臺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