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之美》東京奧運開幕 美中對抗下日本的重要性將再次浮現

易經之美

日本東京奧運在台灣時間23日晚7時正式開幕,在日本歌姬米希亞高唱日本國歌及部分表演節目結束後,各國代表隊陸續進場,知名棒球傳奇選手「世界的王」王貞治、「棒球先生」長嶋茂雄、「哥吉拉」松井秀喜三位前巨人隊名將,一起傳遞聖火,讓現場響起掌聲。

只見長嶋雖然因為中風步履闌珊,不過他在弟子松井秀喜攙扶下,努力邁開步伐,象徵他不屈的鬥志與精神。最後聖火傳遞給美日混血的網球女將大坂直美,大坂頭頂著紅色秀髮,緩步走上聖火臺。

看到長嶋艱難跨出的每一步,隔海看著轉播的我們無不感動莫名,這就好像這場2020東京奧運,也是歷經千辛萬苦,延宕一年才終於開幕,祝福東京奧運,也台灣選手圓滿成功,辦完這場奧運,在美中對峙下的日本,是不是又重新來到命運的轉折點?

日本戰國武將豐臣秀吉有稱霸亞洲的野心。1592年(文祿元年),豐臣秀吉決定實施其稱霸亞洲計劃的第一步,派兵20萬侵略朝鮮,史稱文祿之役。

之後秀吉的病情逐漸惡化,言語精神陷入瘋狂,身邊的人越來越不敢靠近他,怕一不小心又從背後被秀吉一箭射死。到了慶長二年(1597年)正月,秀吉因為不滿明朝提出的條件,再次派兵入侵朝鮮,史稱「慶長之役」(朝鮮稱為「丁酉再亂」)。

只是前幾役大名身死的身死、兵敗的兵敗,看著秀吉一步步走向瘋狂卻又不敢正面違抗,於是一場目的與戰略都混亂不清的慶長之役再次展開。

日本這次需要誰當假想敵?

戰況始終膠著,直到泗川一戰島津義弘才取得遲來的勝利,但戰況持續拉鋸,兩邊的聯合軍都面臨戰線過長、補給不足的局面,8月18日,秀吉的精神與身體都撐不住了,一場打得不明不白、結束的不清不楚的戰爭終於劃上句點,那一年,秀吉62歲。

其實當秀吉統一日本時,他已經是日本古今第一人了,但統一前後地方的叛亂不斷,收拾完叛軍,全國疆土上經歷百年征戰的龐大兵將無處可去,只有對外發動侵略才能樹立威望、加強統治、去化過剩軍力。所以秀吉發動傾國之力出兵朝鮮,劍指中國,但他的身體終究撐不了他的野望,日本的第一次侵華之戰,結束了。

343年後,國民政府對日正式宣戰,但這時離日本對華發動的總攻擊,已經4年過去了。日軍鐵蹄終於踏上中國領土,這次來的不是遣唐使、不是大名轄下的武士而是關東軍。秀吉沒做到的事,昭和天皇做到了,天皇不知道這場戰役真正的意義,但國內政治的分歧、過剩的供給與稀缺的需求,終究把日本再次推向秀吉曾走過的道路。

秀吉兵敗後換來幾百年的和平,但昭和天皇和踏上中國土地的關東軍,卻不知道這次等待他們的是怎樣的結局.

日本戰敗了、繁榮了、落寞了,泡沫破滅後的幾十年,國家的目標不明、國民的自信漸失、政府的威望無存,當整個民族失去了總目標,這時候的日本最需要的,又是什麼呢?

最需要的,還是一個能再次讓他重整軍備、建立自信、統一戰線的假想敵。

剩下的問題是,這次,又是誰呢?

美中對抗下日本重要性再次浮現

未來一年日本經濟前景:澤火革 二四爻動 遇革之夬之需

日本經濟沈寂已久,現在終於等到新的動能。

在美中走向對抗的現在,日本的重要性再次浮現,戰略位置、軍事力量、經濟實力、科技製造,只要美國需要日本守住列島第一排,加諸在日本身上的種種枷鎖,將會一一解開。

民間企業的經濟活力會重新釋放出來,日本的高科技製造從來沒有掉隊過,但這一次會和美國的國家戰略更緊密的結合,而得到全新的動能。

而加諸執政高層的種種限制也將一一解開,過往在美中之間首鼠兩端的難過,現在可以大鳴大放,逐步解開過往認知及信念上的種種限制,重新建立國民的信心,日本各項經濟改革政策也會大鳴大放,持續出台。

一年之內,整個社會的氛圍會慢慢動起來,集思廣益後逐步建立共識,先從民生問題開始解決,雖然進展有限,但逐步恢復經濟的動能與勢頭,卻是可以期望的結果。

既然如此,中日關係,會在日本要重新站起之時,再一次重蹈覆轍嗎?

中日一年內不會發生實質衝突

未來一年中日關係:不變的離為火

中日之間一年之內,不會發生實質的衝突。

日本元氣未復、中國煩事太多,雙方都沒有底氣正式決裂,更別提正面交鋒。言語上的扞格難免,但經濟上、區域合作上卻依然千絲萬縷,誰都沒有少了誰能獨活的本事。

說穿了,現在的國際競合早就和戰國時代、昭和時代大不相同,表象的關係越壞,底層的糾結越深,你越想離開我,身體越粘粘。大國博弈,牽一髮而動全身,而且這次兩邊都沒有能說話算話的人,僵持的局面,還會持續好一陣子。

朋友啊,你喜歡日本嗎?

日本文化深邃而美麗,許多人一去再去,我身邊的朋友也有號稱裡日本的,但僅僅一海之隔的我們,對日本的了解,到底又有多深呢?

很多文化底層的糾結,別說我們了,可能連活在日本的當地人,也都不一定看得明白吧?

日本一向友台,中美鬧僵後,友台的更厲害了,我們都希望解封後趕快去日本旅遊兼報恩,當然也樂於看到日本經濟再次崛起,但這次日本如果需要假想敵,那我們是要幫哪一邊呢?

台灣應該站哪邊?

如果我們兩邊都不幫,但人家主動要幫我們,我們能說不要嗎?如果不能說不要,也不能說要,那我們打算怎麼說呢?

當日本要重新領導東亞、中國開始重新內捲化,我們想走走不了,貿易依存度還越來越高,這樣的局面,我們到底是要北進、東進、西進、還是南進呢?

歷史就是這樣,深邃、難懂、充滿意外又無比美麗,日本是亞洲最懂易經的民族,近代哲人高島的易學成就凜凜然站上孤峰,台灣人要建立自信,是否一定要去中國化?會不會有一天,日本人在中華文化的造詣上比我們還高時,我們又要怎麼看待這個鄰國?怎麼看待自己呢?

去中國化,要去到哪裡?台灣的主體性,能否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綻放新的光彩,在世界的舞台上爭取發言權、自主性和詮釋權?還是要拱手讓給老共、讓給爭文化遺產的韓國?

幕府時代各地大名到京都稱為上洛,因為京都以洛陽自居,今天我們到東京、跟著日本老師學禮、學道,是不是另一種形式的上洛呢?

唐朝的建築、茶、酒與劍,今天我們都只能到日本學,禮失而求諸野,只是孰為邑?孰為野?若干年後,我們還認不認識自己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我們自己創造的東西又拿不拿得出去?

這恐怕才是這一代的台灣人,都應該好好思索的。

易經之美,我們下一講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