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這2地方」能有效阻止病患暴增》打完疫苗何時能解封?大數據專家這樣分析

新冠肺炎

目前全球已有近2億人口染疫、超過400萬人死亡,台灣新冠致死率達5%,高於許多其他國家。而截至25日止,台灣新冠疫苗接種人口涵蓋率為27.39%,整體疫苗接種率遠低於其他國家。

雖然台灣疫情稍稍趨緩,連續2天沒有增加死亡個案,27日起疫情警戒也將降為二級。不過針對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解封規定,雙北地區首長討論後,依然不開放餐廳內用,其他措施也僅逐步開放。

究竟台灣現階段解封是否合適?為何台灣致死率會遠超過全球平均值?從疫苗施打率、封城指數來看,接下來台灣降級後還應做哪些措施?

檢測數目、政府效能、病床人口比都跟致死率有關

陽明交通大學醫學院副院長吳俊穎,日前在台北榮總研討會「COVID-19致死率全球大數據分析」中先指出,新冠肺炎在台灣致死率高可能原因包括:

1. 台灣人口老化

2. 檢測數目可能不足

3. 疫苗施打率偏低

4. 個案快速大量增加

吳俊穎表示,人口老化有更多的共病症,病患較容易有重症跟死亡的狀況,而台灣檢測數目不夠,也可能導致分母本身的計算偏低,導致致死率偏高。「再來是全球開始施打疫苗,從去年12月到目前已經超過半年的時間,這些疫苗施打率偏低的狀況,也可能是台灣新冠肺炎死亡率較高的原因之一。」吳俊穎認為,個案在短時間內快速增加,也是導致台灣致死率較高的一個可能原因。

他進一步指出,如果人口老化是台灣致死率高於全球的一個原因,「我們看2020年比台灣人口更老化的國家,包括韓國、日本、義大利、法國、德國、英國等,在同一時間點,台灣的致死率是4.81%,但這些國家介於1.23%(韓國)到2.99%(義大利)之間,光是較老的年齡層,似乎單獨來看較難去解釋高致死率的原因。」

吳俊穎表示,去年他和團隊也發表了一篇COVID-19的檢測數研究,發現檢測數與病患的致死率之間有相關性。「同樣的檢測數,是不是能用到很精準的族群,比如說在熱區來做這個檢測,還是在不同的地區做所謂的全民普篩,這中間是不一樣的概念。」

他指出,這項研究在去年6月13日之前,找了169個國家,約75億的人口,尋找了Worldometer 213個國家,以及包括世界發展指標、世界政府指標大概接近2千個參數來做分析去預測致死率,正確度為77%。「研究結果顯示,檢測數目越多,致死率越低;政府效能指數越好,致死率越低;病床人口比越高,致死率也可以降低;人口老化、交通越便捷,致死率想對較高。」

吳俊穎強調,檢測數越高,確實是跟較低的致死率之間有相關,「但這樣的一個關聯,也就是『檢測數越高,致死率越低』,在這3類國家最明顯,即政府效能較低的國家、人口較年輕的國家,以及病床人口比例較低的國家。」

他進一步解釋,以政府效能來講,政府效能較高國家,即使檢測數相對不是那麼高,「可以用在所謂的熱區來做篩檢,而不是亂槍打鳥在全民做普篩的狀況之下,還是可以有效降低致死率,而台灣政府是屬於較高前1/3的國家。」接著是看人口老化指數,「如果是越年輕的人口族群國家,做這樣一個檢測數目的提高,越有機會降低致死率,人口較老的國家,這樣的效果就相對有限。」

陽明交通大學副校長,同時也是北榮轉譯研究科主任吳俊穎,用數據分析台灣新冠高致死率的原因。(攝影/陳稚華)

疫苗打到32%以上,可有效降低近3成以上致死率

再來是致死率跟疫苗施打率的關係。

吳俊穎指出,研究團隊最近剛在《Journal of global health》發表的一篇論文中提到,如果看全球的疫苗施打率,「在今年的7月8日時,台灣大概是13%,遠落後於美國、加拿大、歐洲等國家,如果進一步來看疫苗完全接種率,就是整個打完2劑疫苗,包括北美、歐洲很多國家都已經超過50-60%,台灣只有0.3%,遠落後於大多數國家。」

這些遠落後其他國家的疫苗完全接種率或疫苗覆蓋率,對致死率會產生什麼影響?

吳俊穎表示,在今年4月20日前,研究團隊分析95個國家、64億的人口,來自Our world in data中213個國家,包括世界發展指標、世界政府指標接近2千個參數。分析結果發現,在今年4月21日前,幾乎所有國家開始打疫苗,「但是我們看到全世界打完疫苗的人口大概只有8%,相對於歐美,疫苗完全接種率已經高達50、60%以上,代表還有非常多的國家包括像台灣,疫苗施打率跟完全接種率還是顯著偏低。研究也發現,疫苗施打覆蓋率跟新冠肺炎致死率呈現負相關。」

另外研究也發現,「政府效能越好、GDP越高,我們的致死率也有效的下降,這是台灣比較好的部分,但是台灣的人口老化跟交通便利,也會跟較高的致死率之間有相關性。」吳俊穎提到,在疫情爆發後,如果延遲封城時間,致死率也會相對較高。

他也指出,研究發現疫苗在施打到8-16%時,可以有效降低12.7%的致死率,「若疫苗施打率達到16-32%,可以有效降低2成多的致死率,疫苗施打率高到32%以上,就可以有效降低近3成以上致死率,且呈現非常典型的線性關係。」研究發現施打疫苗可以有效降低致死率,且政府效能指數越高、交通越便捷、人口老化指數越低,致死率降低越多。

研究發現新冠疫苗施打率提高,致死率可降1至3成。(圖片來源/吳俊穎提供)

研究:關閉「這2處」是最有效阻止病患暴增的方式

「在打了疫苗之後,什麼時候要解封?封城指數跟疫苗之間,如何影響個案倍增的時間點?又為什麼要去探討個案倍增的時間點?」吳俊穎提出許多人好奇的問題。

他指出,比較全球人口老化的國家包括美國、義大利、日本、韓國、英國,台灣的致死率遠高於這些人口一樣老化的國家,「但如果把時間軸拉得更長一點,從新冠開始流行到目前,這些人口較老化的國家,在疫情剛爆發時都曾創下非常高的致死率!」吳俊穎指出,美國曾高達近11%、法國接近24%、英國超過15%、義大利超過14%,日本在疫情爆發初期也是高達5.4%。

為什麼在疫情爆發初期有非常高的致死率?吳俊穎解釋,在前陣子疫情剛爆發時,大量的病患在短時間內暴增,醫療負載確實面臨一個重大的挑戰,「就連台大醫院院長都跳出來求救,這樣的狀況之下,也是造成致死率增加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而關於封城指數與疫苗的關係,吳俊穎指出,在從2020年的1月到今年的6月13日前收集了137個國家,依照牛津大學oxford covid-19 government response tracker,根據不同封城不同嚴謹程度,有非常詳細每一天、每個國家的紀錄。研究發現,過去18個月全球封城指數到目前為止,「即使歐美這些國家疫苗接種率非常高,但大多數國家仍維持相當高的封城指數。」

進一步去比較各種不同封城指數,吳俊穎表示,其嚴密程度跟疫苗間影響個案倍增的時間,發現「關閉學校」跟「關閉工作場所」是2個最有效阻止病患暴增的方式。「如果去限制這種大型活動或是聚會人數,在統計上沒有達到差異,雖然看起來有他的效果。」另外,限制在居家不能外出或是限制一些出國旅行,在控制其他的因素後,也沒有統計上的差異存在。吳俊穎表示,在做了不同疫情之間不同封城指數及疫苗的效果比較後,發現不管是疫情爆發之後哪一個疫情階段,關閉學校跟關閉工作場所效果都非常的好,「特別是關閉工作場所的效果,遠大於關閉學校跟限制大型的聚會、限制聚會人數的效果。」

不管是疫情爆發之後哪一個疫情階段,關閉「學校」跟「工作場所」是2個最有效阻止病患暴增的方式。(圖片來源/吳俊穎提供)

打完疫苗何時能解封?吳俊穎:速度不宜太快

「研究也發現,政府效能好或不好的國家,如果關閉學校跟關閉工作場所,似乎都可以有效延長個案倍增的時間。」吳俊穎指出,雖然這些政府效好的國家效果較好,但即便效能不好的國家也是一樣有效。

而疫苗對於這些效能較好的國家,可以有效延長個案倍增的時間,但對於政府效能較沒那麼好的國家相對效果有限。「不過這些政府效能相對低落的國家,疫苗施打覆蓋率也相對偏低,所以可能導致在這段時間還看不到疫苗對去延長個案倍增時間的顯著效果。」吳俊穎也指出,用封城指數和疫苗施打覆蓋率,去預測各國個案倍增的時間,結果發現像英國、義大利、美國、墨西哥、日本、印度,約有8成5的正確度可去預估個案倍增的時間。

結合三篇研究結果,吳俊穎總結,台灣人口相對老化,是台灣重症及致死率較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若可以進一步增加檢測數目,有利於降低致死率,還應該提高疫苗施打率,以下降致死率。至於解封,吳俊穎則認為速度不宜太快,才能避免個案在短時間內再大量快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