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村老屋活化 「以住代護」成人才培育基地

文化資產

1949年起國民政府遷台,政府機關興建住宅或配置村落,以安頓國軍及其眷屬,這些軍眷屬生活的聚集地,是為眷村。時至今,台灣頭到台灣尾,因為老舊及漸漸失去功能的關係,許多眷村陸續遭到拆除。事實上,從台灣歷史的角度來看,有的眷村具有保存的意義,因其記錄了當時外省本省群聚共同的為台灣打拼奮鬥的一頁,是珍貴的歷史文化資產。

為保存眷村文化,近年來地方政府陸續參與保存活化眷村文化資產,其中,高雄市推出了「以住代護」計畫。這計畫提供閒置眷村給欲入住者,以實質居住之修繕及管理維護代替租金。「以住代護」計畫已邁入第4期,除將原本3年入住期限延長至5年,也提高房舍修繕補助。

高雄市推出「以住代護」保存眷村文化

「以住代護」計畫提供之眷舍地點位於鳳山的黃埔新村。黃埔新村是在1940年代落成,可謂全台第一代眷村之一,當時仍在日據時期的二戰期間,為了南進政策,日軍以鳳山作為軍事基地,並興建宿舍供官兵眷屬居住,此為黃埔新村的前身,也就是為什麼黃埔新村的建物有著濃厚的日式建築風格之原因;隨著戰後國民政府撤台,這些宿舍提供給軍隊家屬入住,入住眷戶主要是孫立人將軍的部屬。

眷村改建條例實施後,全台的眷村大規模拆遷,或結合文創轉型成展演空間。鳳山黃埔新村是台灣最早期的眷村之一,所代表的歷史意義及象徵,使高雄市面臨了拆與不拆的抉擇,最終高雄市文化局以向國防部託管的方式,將部分區域劃定為「以住代護」方案。

高雄的「以住代護」雖有維護眷舍的使命,高雄市文化局並沒有規定入住者一定要是藝文工作者,只要入住對象能夠用心的去守護那時代留下的歷史記憶即可,也讓那充滿歲月痕跡的眷舍能夠因為人的入住,重新注入新時代的生命力。與其說「以住代護」是閒置空間再利用,不如說是「資產活化」來的貼切,畢竟除了避免閒置外,這計畫更提升了這些眷舍的使用率。

閒置空間再利用,打造新亮點

台灣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案例不少,大家耳熟能詳的像是前身為「台北酒廠」的華山文創園區,其經過各領域之藝文人士推動閒置空間再利用,最後引入「台灣文創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進駐華山文化園區。除了園區建物翻新,建置裝置藝術,華山文創也成為一個多元發展的藝文展演空間,加上進駐了不同的特色餐廳、店鋪、藝廊等商業設施,使華山文創園區成為台北市的景點之一,假日觀光休憩人潮帶動周邊三創生活園區,使光華商場商圈再度熱絡。

我相信「以住代護」這樣的概念有很大發展的潛力,雖然沒有引入商業氣濃厚的文創公司經營發展,但將各形各色的人聚集在一起,會擦撞出什麼不同的文化火花,一定很令人期待。在目前「新南向」政策喊得沸沸揚揚之際,是不是也可以有什麼其他類似「以住代護」的模式,提供東南亞居民來我國短期居住、文化體驗,我們提供閒置的資源,換取他們提供的服務或創意,甚至未來也可以成為台灣人與東南亞共同生活的一個示範群聚,深化彼此的交流互動,身為「新南向基地」的高雄或許可以考慮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