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陶準備斷交?不滿立陶宛秋季設立「台灣代表處」 中國要求各自召回兩國大使

中國議題

《美聯社》報導,中國周二(8月10日)宣布,召回中國駐立陶宛大使申知非,並要求立陶宛召回其駐北京的大使Diana Mickeviciene,似乎是擺出斷交的架式,抗議這個波羅的海小國同意讓台灣在立陶宛首都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

今秋立陶宛首都將開設「台灣代表處」

北京聲稱台灣是中國的領土,無權與他國建交,但是台灣透過駐外貿易辦事處與美、日等所有主要國家保持非正式的聯繫,然而,中國處處施壓,使台灣正式的邦交國減少到只有15個。

今年7月,台灣和立陶宛同意,定於今年秋季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開設「台灣代表處」,而不是「中華台北代表處」,這是其他國家為了不惹怒北京、不粉碎「小粉紅玻璃心」,採用這一種「奇怪的說法」。

中國外交部周二發表聲明稱,這一決定公然違反中立建交公報精神,嚴重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政府對此舉表示堅決反對。

中方聲明還呼籲立陶宛「立即糾正錯誤決定,採取切實措施消除損害,不要在錯誤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並威脅說如果立陶宛執意設立「台灣代表處」,該國可能會面臨「潛在後果」,但是沒有說明是「那些後果」。

隨著外交壓力的加大,中國也對台灣加大威脅力度,北京派遣軍機和軍艦侵擾台灣周圍海域和天空。

立陶宛回應:決心發展與台灣的互利關係

中國外交部周二聲明警告台灣當局:「『台獨』是一條死胡同,任何在國際舞台上進行分裂活動的企圖都是注定要失敗的。」「中國政府和人民實現國家統一的決心堅定不移,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紅線不得被跨越。」

作為回應,立陶宛外交部周二發表一份聲明表示,「對北京的舉動表示遺憾,但在尊重一中原則的同時,決心發展與台灣的互利關係。」過去幾年,立陶宛一直向台灣靠攏,包括支持台灣成為世界衛生組織(WHO)觀察員。

立陶宛毅然退出北京主導的「17+1」

今年5月,立陶宛決定退出北京主導的「17+1」中東歐集團,看穿北京通過基礎設施等項目拉攏中東歐國家的野心。

6月,立陶宛更是成為第一個宣布捐贈新冠疫苗給台灣的歐盟國家,2萬劑疫苗在7月31日運抵台灣,比預定時程提早2個月。

「當初我們加入17+1集團,原本期望改善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但不幸的是,這沒有發生,我們對中國的出口明顯增長,但進口中國商品的金額增長速度更快,所以我們對中國的貿易仍為逆差。」立陶宛駐中國大使Mickeviciene說明。

立陶宛為第一個捐贈疫苗給台灣的歐盟國家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2019 年中國與立陶宛的雙邊貿易額為 13.5 億美元。在立陶宛的出口市場榜單上,中國排名第22 位,中國是立陶宛第10大進口來源國

立陶宛和台灣互有好感,有其歷史背景。1991年蘇聯解體後,東歐國家全面獨立出來,變成自由民主國家,一些厭惡威權統治的東歐國家和台灣有共同的自由民主價值觀,積極尋求建立友好商貿關係。

中國利用其日益增長的經濟和外交影響力,確保台灣與外國的關係只是非正式的,但是這沒有抑制台灣尋找對外新關係的機會。

蓋亞那與台灣終止互設代表處的協議

2月5日,在中國的施壓和阻撓下,南美國家蓋亞那宣布與台灣終止雙方設立貿易和投資辦事處的協議,扭轉2月4日的決定,台灣總統府和蔡英文當天都公開表達遺憾。

近年來,中國跟挪威、澳洲等西方國家發生外交爭端,爭議主題涵蓋貿易、人權、政治干預、知識產權、尋找新冠病毒(COVID-19)大流行的起源。

2020年,中華民國(ROC)第一個以台灣名義設立的海外代表處在索馬利蘭成立。台灣上一次在歐洲設立代表處是2003年在斯洛伐克的布拉迪斯拉發(Bratisla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