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明、葛來儀推薦!杜如松新書成華府共識:中國佈局30年就是要取代美國

國際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NSC)中國事務主任杜如松(Rush Doshi)7月甫出版的著作《長期博弈:中國取代美國的大戰略》(The Long Game: China's Grand Strategy to Displace American Order)指美中成「零和遊戲」,在美國智庫圈廣受迴響,而他對中國外交政策的分析,儼然成為華府朝野政治共識。

爬梳中共官方30年來文件  

中文流利的杜如松,檢視爬梳了中共官方30年來的文件、報告、報導、演說等第一手文獻,證明中國外交政策的最終目標,就是在2049年「建國百年」前取代美國領導地位,並推翻其建立的國際秩序。

許多關注美中關係、台灣問題的名人讚揚《長期博弈》為必讀之作,包括前美國副國家安全顧問博明(Matthew Pottinger)哈佛大學知名國關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華府智庫「德國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葛來儀(Bonnie Glaser)以及英國歷史學家佛格森(Niall Ferguson)

研究中國必讀!博明、葛來儀都推薦

用「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分析美中關係的艾利森盛讚「每個與中國角力的人都應該讀《長期博弈》」,而台灣民眾相當熟悉的博明直言「就算有人對中國還抱有一廂情願的想法,他們也無法對《長期博弈》提出有力的反駁論點」。

葛來儀肯定《長期博弈》對中國詳盡的文本分析,因為「如果你想了解中國外交政策,了解中國文件和媒體(報導)的權威階級是很重要的」。

英國知名歷史學家佛格森(Niall Ferguson)也在《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LS)發表書評,稱讚2021年所有分析中國挑戰的書中,《長期博弈》最值得細讀,尤其是考慮到杜如松如今在白宮的職位,以及他與美國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亞洲沙皇」(Asian Tzar)康貝爾(Kurt Campbell)的師徒關係。

過去華府對「中國意圖」存在論戰,除了疾呼反中的鷹派外,不少學者仍認為美中兩大強權尚有高度共存空間,而《長期博弈》一大貢獻便在於提供強硬抗中一個理論基礎,進一步在華府形成政治共識。

「中國是否企圖取代美國領導地位,這場辯論已經結束了」前國安會亞太事務資深主任、現任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亞洲事務資深副會長葛林(Michael Green)讀完《長期博弈》後表示。

支持「美中合作」的鴿派學者改變想法

杜如松甚至改變了一些主張「美中和諧共存」學者的想法,例如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21世紀中國研究中心主任謝淑麗(Susan Shirk)坦言,《長期博弈》說服她重新審視自己之前的觀點,即中國的外交目標是開放且具有彈性的。

紐約智庫「亞洲協會」(Asia Society)美中關係中心主任夏偉(Orville Schell)稱讚杜如松的分析架構,對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中國夢」的野心和戰略提出最佳的歷史和邏輯解釋。

除了有艾利森的「必讀推薦」,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教授暨中國問題專家范亞倫(Aaron Friedberg)也認為所有學者、決策者都該讀這本書,美國退役海軍上將羅福賀(Gary Roughead)也指杜如松的觀察、分析和建議應成為美國的中國政策基礎。

美國明尼蘇達州麥卡利斯特學院(Macalester College)國際關係教授拉塞(Andrew Latham)更乾脆將《長期博弈》列入學生的指定閱讀書目。

《金融時報》列「剖析中國戰狼三大經典」

英國《金融時報》10日書評〈馴服戰狼──中國侵略性不斷加劇〉將《長期博弈》與另外兩本書列為了解北京戰狼外交的三大重要著作。

「攫取影響力是一場全球競爭,而且北京有充分理由相信,接下來10年將決定這場競爭的結果」《金融時報》引述杜如松,並指他清晰呈現一國如何試圖形塑21世紀的國際秩序,如同美國建立了20世紀的自由主義國際體系。

面對中國三大策略,杜如松建議美國發展「不對稱競爭戰略」,不要學中國「大撒幣」,像美元對美元、軍艦對軍艦、貸款對貸款這樣硬碰硬。

《華爾街日報》9日書評關切杜如松沒有討論到的大眾領域,直言要阻止中國躍升為超級強權,整個美國社會必須付出的勇氣和犧牲,或許比美國領導人願意承認得更多。

《華日》建議學者關注美中對抗下,特定產業脫鉤對民眾的影響,以及其他範疇的配套措施,例如美國大學是否應限制和中國在科學、科技、工程和數學(STEM)方面的金援與合作?

中國學者批誇張、妖魔化中國

儘管《長期博弈》備受歐美學界肯定,《南華早報》表示,中國學者並不同意杜如松對中國野心的詮釋,指他對中國的大戰略有所誤解。

南京大學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朱鋒批評杜如松「過度以美國觀點誇大中國戰略」,他也不認為中國試圖取代美國、現行世界秩序或美國的霸權地位。

「這本書的觀點強烈妖魔化中國,不過是要合理化美國強硬的中國政策」朱鋒說,中國的對策很簡單,就是繼續「做自己」,美國要脫鉤就「反脫鉤」、美國要去中國化就「反去中國化」。

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韋宗友也認為「取代說」是誇大了,中國外交政策的確於90年代轉向,但這是因為西方對中態度改變,中國因此採取防衛姿態以驅散西方疑慮。

杜如松對中國的理解是精確還是扭曲,必須交由時間檢驗,不過目前《長期博弈》最重要的意義在於華府學界、智庫和決策圈廣泛認同他的論述,他本人亦在國安會任職,讓人得以一窺拜登政府的中國政策可能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