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腰圍、內臟脂肪過高...都會影響打疫苗效果?新陳代謝名醫解惑

新冠肺炎

目前台灣疫苗覆蓋率超過3成,施打年齡層也開始向下展開,其中第二輪施打的第九類高風險慢性病仍是被討論最多的族群。

當中除了免疫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肌肉骨骼、生殖泌尿及肺部呼吸等疾病外,很大一個族群就是三高慢性病如糖尿病、肥胖症、高血壓、腦血管疾病等。

台灣新冠死亡個案中,多為高齡長者或具慢性病史者,其中佔高比例的三高慢性病,就是以「腰圍超標」為其病前狀態風險指標之一,且不只是高齡長者,6月8日一例30多歲、90公斤的個案也是因本身肥胖而發病身亡。

日前台大公衛教授陳秀熙接受《信傳媒》電訪時也提到,英國變異株確實也導致這波很多年輕人染疫,「特別是還有肥胖跟慢性病、三高患者,都會讓年輕人死亡率變高,老年人更是。」而又為什麼腰圍、三高都會影響施打疫苗的效果呢?

快量腰圍!檢視三高前5項指標有沒有符合

千禧之愛基金會董事長、台大醫學院名譽教授蔡克嵩先指出,自全球爆發新冠肺炎疫情的2020至2021年國際醫學期刊文獻索引摘要資料庫PubMed搜尋結果來看,三高慢性病前期的代謝症候群5項指標─腰圍過大之內臟脂肪、血壓、空腹血糖、空腹三酸甘油酯、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與新冠肺炎的關聯性研究即高達6千多篇,其中又以血糖、肥胖指數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最高度相關。

根據國外統計,肥胖者不但罹患新冠肺炎的風險高,其重症和不良預後的機率也大幅提升,這也表現在肥胖人口較多的國家,疫情的嚴重性和死亡率比起其他國家高,顯示肥胖確實是疫情傳染的關鍵。

相較BMI身體質量指數,蔡克嵩表示,「內臟脂肪囤積的腰圍大小,與新冠肺炎嚴重程度更具相關性,腰圍超標者其肺部組織受損程度顯著高於腰圍正常者,表示內臟脂肪囤積過多的人其新冠肺炎疾病預後更不佳。」

為何「內臟脂肪過高」會影響疫苗效果?

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糖尿病學會常務理事杜思德表示,因代謝症候群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導致巨噬細胞活性降低、B細胞和T細胞的反應受損,種種因素會讓疫苗接種後反應不佳。

杜思德指出,國外研究也顯示,腰圍過大者接種疫苗後抗體濃度較低,「這是因為疫苗的作用必須要透過免疫細胞做出一系列的反應,但內臟和皮下脂肪組織所產生的促炎因子,會使免疫反應失調或免疫細胞反應降低,導致疫苗接種結果不如預期。」

杜思德也提醒,腰圍過大又有三高的民眾,就是代謝症候群患者或候選人,「接種疫苗前後都要落實減腰圍消除內臟脂肪,才能在疫情中自我保護。」

醫師指出,腰圍過大又有三高的民眾,接種疫苗前後都要落實減腰圍消除內臟脂肪才能獲得保護。(攝影/趙世勳)

台灣45歲以上一半人口有腰圍過大、肥胖問題

蔡克嵩表示,台灣45歲以上高達一半人口有腰圍過大、過重及肥胖問題(BMI在24-27 kg/m²為過重,BMI ≥27kg/m²為肥胖),建議疫情解封後,代謝症候群及肥胖族群可透過運動和飲食調整改善。

蔡克嵩建議中度的有氧運動,如健走、騎自行車、游泳、慢跑抵抗發炎作用,飲食則以「三低一高」原則─透過低油、低糖、低鹽、高纖的飲食,控制好三高指數;同時定期量測腰圍,以遠離代謝症候群。

美國CDC今年3月官網公告指出,患有1型或2型糖尿病者,更有可能染上新冠肺炎重症。國外也有研究顯示,糖尿病患感染新冠肺炎後,住院或重症機率是一般人的3倍。杜思德也呼籲,正在步入三高慢性病的代謝症候群患者,疫情期間應更積極於瘦腰及控制三高,才能讓防疫效果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