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直擊》5年砸逾380億在7個台灣商港 資金活水挹注 基隆盼轉骨

地方新聞

交通部的商港整體規劃於16日獲准通過,預計未來5年投入新台幣381.66億元在台灣7個國際商港。

國家發展委員會(國發會)也召開第89次委員會議,審議通過交通部陳報2022年到2026年的「商港整體發展規劃」、「國際商港未來發展及建設計畫」與「國內商港未來發展及建設計畫」報告書案,估創造1萬3000個就業機會,帶動整體投資3200億元。

位於台灣最北端的基隆港,在經濟起飛之後沈寂許久,隨著資金活水投入,國內海運商機看好,是否還能再回到繁忙的港口盛況?

疫情期間,大型油輪停泊在基隆港。(攝影/趙世勳)

海運商機牽動海港城市,區域發展成為國內經濟體一環

問及老一輩對基隆港的印象,有很長一段時間都停留在港邊滿是密集軍艦、郵輪的印象,其中又以西岸歷史最為悠久,在過去基隆港航運興盛的年代,基隆匯集了全台灣羨慕的注目禮,能夠北上基隆在碼頭工作是一件可以拿出來說嘴的事情。

基隆港在1930年成為全台第三大都市,人口僅次於台北與台南,1984年更站上世界第7大貨櫃港,不過中間經歷了大型建設的停擺,基隆港與市府的關係不合,由於周遭的港埠用地產權屬於航港局,由港務公司管理,港口與市府意見相左、各搞各的,宛如地方分治。

俯瞰基隆港,大卡車載著貨櫃於港口關卡忙碌進出。(攝影/趙世勳)

但不可否認的是,基隆港的興衰影響了相依為命的基隆市,以及市民的生計和城市的發展。以地緣經濟的視角來看,基隆港得面對中國東部沿岸港口的競爭,恐怕不是去競逐港口的吞吐量,而是提高倉儲及物流轉運的能量。

疫情時代下,部分國家封鎖國界、工廠暫停生產,打破了全球供應鏈原有的寧靜,導致2020年下半年,全球缺艙缺櫃、運價攀升的情況。海運商機興起,導致基隆「港市合一」的概念也將走入未來的具體發展模式,海港城市在國內區域發展的定位也再受到關注。

疫情期間的基隆港沒有觀光客的蹤影,港務公司借機會翻修外圍工程。(攝影/趙世勳)

市容交通舊翻新,港口邁向現代化

林右昌也曾形容上任時整治基隆市像開「老爺車」,隨著將市區交通最核心地區的基一信天橋拆除,基隆的市容也漸漸從老舊市區的印象脫離。

現在的基隆港東岸,則是有大型商場、文化中心與廟口夜市,交通樞紐連接首都圈,更是彙集了觀光人潮與大型娛樂場所。

基隆命口夜市於近日躍上國際雜誌推世界20大市集,成為台灣唯一入選。(攝影/趙世勳)

原先的東岸碼頭為軍用碼頭和威海營區,已經使用超過50年,而且把東岸分隔兩段,影響發展。如今搬遷到西岸牛稠港,總工程耗資21億元,包含艦隊辦公大樓、生活大樓、陸戰樓、戰技訓練館、鐵工廠等七棟新建築,總樓地板3.4萬平方公尺,碼頭長430公尺,預計明年底到2022上半年,陸續完工。

基隆市區獅球嶺上遠眺基隆港與市區一景。(攝影/趙世勳)

即使95%土地都不是市府所有,還是照樣「在太歲頭上動土」,現在又推動國門廣場、城際轉運站等重大建設,基隆港邊3.5公里水岸廊帶也即將完成,依照期程明年軍港就要遷移,逐漸讓困境翻轉迎向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