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演藝圈吹「文革2.0」 趙薇、張哲瀚遭全網下架 胡錫進也「瑟瑟發抖」

中國議題

中國演藝圈吹起「文革2.0」,涉及政治不正確、私生活混亂的藝人都把他們說成「劣跡」藝人,廣電總局也發布限籍令,限制台灣、美國等外國籍在中國演出的機會,美男子主演的「耽美劇」也被打壓,演藝圈颳起整肅風潮,中共嚴格限制民眾思想和小眾文化,令人擔心中國未來還能拍出好作品?

胡錫進:「瑟瑟發抖」

其中,大明星吳亦凡涉嫌性侵案已被拘捕。趙薇旗下藝人30歲的張哲瀚幾年前在日本靖國神社外拍照,以及他主演的《山河令》曾被中國網友惡意批評「娘娘腔」,現已被中國全部平臺封殺、名字從演員表刪除。

本周《還珠格格》的小燕子趙薇也被莫名其妙全網下架。對趙薇的處境,《環時》總編胡錫進難得害怕地評論說:「下一個社死的會不會就輪到老胡我了?想著想著我就瑟瑟發抖起來」。

網友硬是羅列出趙薇「辱華七宗罪」,例如2001年穿日本軍旗裝、2018年槓桿30倍跟銀行借貸炒股、與台獨份子戴立忍合作等。

還有進一步的分析認為,和中國杭州市委書記周江勇等多名官員近日落馬有關,共同點是,趙薇也與阿裡巴巴創辦人馬雲關係密切,因此一同被捲入。

廣電總局發表「限籍令」

當局不允許觀眾看到這些「劣跡」藝人出現之後,外籍藝人也將被限制。8月16日,廣電總局發表「限籍令」,使外籍藝人在大陸發展受到限制。

雖然官方還沒有正式公佈限制名單,但有網友整理一份拿外國國籍明星的名單,其中包括鞏俐、劉亦菲、吳亦凡、斯琴高娃、張鐵林等多位知名藝人。

包括斯琴高娃(瑞士籍)、李連杰(新加坡籍)、孫燕姿(新加坡籍)、劉亦菲(美國籍)、謝霆鋒(加拿大籍)、張鐵林(英國籍)、裡面也有台灣男星王力宏(美國籍)、趙又廷(加拿大籍)、潘瑋柏(美國籍)。

陸媒報導,中國廣電總局公佈「網路綜藝節目內容審核標準細則」,其中一項被稱為「限籍令」,即限制影視作品禁用擁有外國國籍的演員,而港澳臺藝人曾有不當行為或言論也不准選用。

中國網友對「限籍令」拍手叫好

雖然並沒有沒明確說「不當」是什麼?,但是當前娛樂圈寒冬,很多製作方都會規避風險,必然會換掉這些更改國籍的明星,以後外籍藝人在中國發展會造成衝擊。

根據中國人民共和國法規定(第九條規定)定居國外的公民,自願加入或者取得外國國籍的將自動喪失中國國籍。

「限籍令」一出,中國網友們紛紛拍手叫好,有人評論說,很多明星長著中國人的面孔在中國各大舞臺影視、綜藝節目頻頻出現,拿著高額的片酬!卻早已加入了其他國籍。

當局梳理外籍藝人之餘,繼續嚴查本國明星。日前一份通知在網路瘋傳,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監管日報通報,出現所謂「劣跡藝人」的問題,各部門8月25日起對所有線上線下節目排查清理,涉及霍尊、吳亦凡、鄭爽、趙薇、范冰冰等「劣跡藝人」的相關內容,這些藝人列入第一批名單。

第二批、第三批「劣跡藝人」名單流出

微博也流出第二批、第三批被整肅的中國藝人名單,據稱演員徐亮8月25日自首,交代一大批經紀人,結果週一就查了趙薇,趙麗穎、黃曉明、林心如、陳坤、那英、黃磊、倪妮等13人已經進入案件梳理。

網傳有公司解約大量明星,第三批立案的明星杜海濤、迪麗巴熱、王一博、姚晨、肖戰、關曉彤等12人,吳京、霍思燕、佟麗婭待查。

時事評論員「公子時評」表示,「劣跡藝人」的作品被下架,名字被刪除,就是完全把他們抹殺,這種文革批鬥的形式開始在中國娛樂圈蔓延,只要在網路上稍為有影響力的財經自媒體也被當局打壓。

另外,黨媒、央視、光明日報都發表過類似的文章警告,要大家小心「耽美文學和耽改劇」,耽美就是唯美的意思,「耽美文學和耽改劇」裡面主角都是美男子,講述他們的恩怨情仇,牽扯出武俠、歷史、懸疑、推理等劇情。

有唯美劇網站上點擊量近百億

中國很流行「耽美劇」,觀眾6到9成為女性,理由是愛看帥哥。官媒光明日報卻批評「耽美作品改編盛行,帶偏大眾審美觀」,把觀眾帶入歧途。

文章指,據統計,籌備中、已經開機以及拍完待播的項目超過60個。幾部由耽美小說改編的影視作品先後成為爆款,使製片方和播出方賺得盆滿缽滿,有的作品在視頻網站上點擊量近百億。

為提前解鎖劇集,粉絲在播出平台瘋狂打榜,花錢最多的一位充值買了200多年的會員年卡。「耽改」題材的吸金潛力和流量體質可見一斑。

某女性網路文學原創平台旗下有名氣的耽美小說被一搶而空,IP版權費動輒上千萬元人民幣(下同),單個售價最高可達4000萬元。

不能把少數「腐女」的現象集體放大

文章說,耽改劇風靡,與女性消費能力不斷提升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資料顯示,中國女性消費群體基數龐大,目前年齡在20歲至60歲的女性消費者約4億人,撐起了10兆元規模的消費市場。其中80後、90後女性成為消費主力。

多觀眾看耽改劇後意猶未盡,就去讀原著,接觸更多同類型作品,「入坑」成了對耽美情有獨鍾的「腐女」。腐女與普通觀眾不同,她們的參與度和忠誠度極高。別人「追劇」,她們「嗑劇」。她們刷花絮物料,加入粉絲群討論,追星打榜做資料買代言產品。

時事評論員「公子時評」說,不能把少數「腐女」的現象集體放大,變成作品本身的罪過,變成作品不應該存在的理由,這是有問題的。